中国证监会严打内幕交易,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强化内幕交易防控措施
近期,证监会发布一系列行政处罚决定,充分展现了监管部门对证券违法行为“零容忍”的决心和态度。记者了解到,下一步,监管机构将持续全面打击内幕交易等违法交易行为,帮助维护市场定价功能的正常运转。
加强内幕交易防控
内幕交易通过提前获取信息,窃取属于广大投资者的获利机会,严重扰乱市场“三公”秩序,助长探听、炒作之风,干扰投资者价值判断,影响业绩影响市场定价功能,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权益是有关部门严防、严控、打击的监管“高压线”。
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证监会共处罚市场操纵、内幕交易案件45起,同比增长约10%;责任方受到处罚85次,同比增加约37%;罚款、没收金额约23亿元以上,同比增长约9%。
今年查处的内幕交易案件中,并购重组领域占比较高。自9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以来,市场各方持续加大对并购重组市场的支持力度,规范重组并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强内幕交易防控的问题日益突出。 。
从现行规定来看,目前重大资产重组内幕信息管理主要有四点要求:一是上市公司应建立内幕信息登记管理制度,并从内控制度上明确相关要求。
二是上市公司依法公开披露内幕信息前,应当完善公司内幕信息档案并及时向交易所提交。
三是上市公司应当编制重大事项进展情况备忘录,包括但不限于规划决策各关键点的时间、参与人员名单、决策方式等。
四是上市公司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和交易所的要求,对内幕信息知情人交易公司证券的情况进行自查。自查范围包括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交易对方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相关专业机构和其他知情人士,以及上述相关人员的直系亲属。
涉及内幕交易成重组“拦路虎”
重大资产重组中内幕交易的核查是监管机构的重中之重。一旦涉及内幕交易,交易进程将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披露的信息必须经过验证。上市公司重组首次披露后,交易所立即启动二级市场股票交易核查程序,并持续对后续各阶段二级市场股票交易进行监控。监管机构通过全方位监控、大数据碰撞、多渠道采集、智能分析等多维度技术手段,构建“穿透式”线索筛查体系,精准识别和打击内幕交易行为。
其次,必须暂停立案。上市公司向交易所申请发行股票购买资产。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涉嫌内幕交易,被中国证监会或司法机关立案调查的。若尚未受理,交易所不予受理;如果已被接受,交易所将暂停该交易。经审查,中国证监会暂停注册。
例如,2023年11月,上市公司C披露重组方案,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子公司H、W剩余49%少数股权,并筹集配套资金。此次收购的主营业务为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 2024年10月,公司发布公告,迅速终止重组。重组终止的原因是重组各方相关人员涉嫌泄露内幕信息,被证监会下达了《立案通知书》。该案尚未结案。公司已与交易各方进行协商。经协商决定终止重组。
另外,处罚必须严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因内幕交易导致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申请被交易所或者中国证监会终止审核或者备案的,上市公司不得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自公告之日起至少12个月。相关行政处罚主体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参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
内幕交易将“自食恶果”
除了阻碍交易进程外,内幕交易还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包括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
根据刑法第一百八十条规定,从事内幕交易,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倍以上以下罚金。违法所得的五倍;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中,证券交易金额超过50万元和150万元,分别构成严重和特别严重案件。
此前已有相关处罚案例。例如,古某安得知S上市公司拟发行股票并支付现金购买某网站优质资产后,通过内幕交易违法获利126万余元。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130元。一万元。
从监管导向来看,近日,证监会表示,将始终坚持“带刺的牙齿”和一贯的严格监管,将更加注重严格导向,更加注重规范和公正,更加注重共同治理,更加注重惩防并重,以强有力的行政执法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和投资安全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