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出海趋势明显,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新能源汽车:
2008年,中国首次推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推出十余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上了中国高质量发展之路,连续10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第一。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轨道”。经过多年培育,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技术优势。从材料系统到电池结构,快速增长的市场将动力电池行业推向了最前沿。
根据我们测算,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计为1638万辆,同比增长22%,对应动力电池需求超过1000GWh,同比增长19%。此外,储能市场增长迅速,预计2024年增长40%+,对应储能电池需求300GWh,动态储能电池总需求超过1.3TWh,同比年增长23%。我们预计2025年至2030年动态蓄电池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20%以上,2030年将增长至近4.0TWh。
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宁德时代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动力方面,据SNE统计,宁德时代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份额稳定在37%,国内份额为45-50%,海外份额已升至27%。随着神行、麒麟等新产品开始放量,未来国内份额有望稳定,而随着海外产能加速,宁德时代海外有望进一步加大。储能方面,据新晨信息统计,2023年宁德时代全球份额将接近40%。随着储能电池的性能要求逐渐提高,宁德时代储能竞争力凭借突出的安全性、全循环成本和后——销售优势。加强。总体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领先地位。
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出海,加速海外布局,迎来新机遇。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锂电池产业链企业公布的海外投资总额已达5648亿元,其中欧洲是中国锂电池产业链企业的主要海外目的地,占比37%,其次是中国。东南亚为主,而美国投资仅占10%。全球能源转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期。欧洲、美国等地电动汽车渗透率逐渐提高,但当地锂电池产能仍存在重大不足。中国锂电池产业链走出去,助力当地新能源发展的同时,也迎来自身发展新机遇,实现合作共赢。
光伏: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光伏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首先,从市场层面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 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216GW,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已培育出从硅片到电池组件的完整产业链;整体光伏晶硅制造能力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供应全球80%以上的产能。它还在技术方面不断创新,不断创造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例如,隆基绿能的HBC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3%,继续刷新单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我国光伏产业在市场、制造、技术等方面建立了全面领先的产业优势。
我们认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持续提升,光伏需求潜力依然充足。受益于光伏和储能价格下降带来光伏和储能价格平价,经济刺激带动国内和全球光伏和储能需求激增。我们预计2024年国内光伏装机容量约为240GW或以上,在2023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增长;预计2024年全球装机容量约为500GW,需求增长近20%;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1至9累计数量为123.5GW。同比增长+27%;装机容量整体需求预计将稳步增长。目前光伏价格已进入历史底部区间,产能增速在盈利压力下放缓。产能收缩迹象已经显现。随着需求持续增长,供需关系有望逐步改善。
受益于上述技术创新、产业链、市场、政策支持等因素,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2023年,我国光伏硅片、电池片和光伏组件出口量将分别达到70.3GW、39.3GW和211.7GW,同比分别增长93.6%/65.5%/37.9%。中国光伏企业继续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2023年,晶科能源以78.52GW的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实现同比增长约70%; N型TOPCon组件出货量突破45GW,占据全球第一。隆基绿能占据N型市场约40%的份额,以67.52GW的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天合光能和晶澳太阳能分别以65.21/57.094GW的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和第四,也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出货量排名稳居前列,彰显了中国企业的优越竞争地位。据海关数据显示,我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能的80%以上;其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尽管光伏行业经历了周期性调整,但我们认为国内龙头企业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行业有望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行业价格已经处于底部区间,产能逐渐萎缩。龙头企业有望凭借规模、品牌、渠道、技术等优势,继续抢占份额,提升市场份额,走出周期底部。
风力:
我国风电产业已有20年左右的历史,每五年经历一次重大飞跃:1)2006年至2010年,我国风电产业刚刚兴起。完成了设备国产化和电价体系完善。 2010年装机容量突破15GW,实现跨越式发展; 2)2011年至2015年、2016年至2020年逐步完成规范发展、改善消费、电费补贴退坡的过程。 2020年后,陆地风电行业将不再享受国家电价补贴,当年将出现抢装潮。装机容量71.7GW。随后,行业迅速实现平价。到2022年,陆上风电产业基本可以实现较高的投资回报,实现市场化发展。海风方向,我国开始在潮间带和近海发展海上风电,未来将逐步向深海发展。 2021年及之前,海上风电电价享受0.75~0.85元/千瓦时的电价补贴,投资经济性好; 2021年抢装装机量达到16.9GW。后来依靠大规模降低成本等有效手段实现海风平价,目前投资回报率IRR可达6%。截至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陆风和海风市场。
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我国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实现快速增长。陆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从2013年的1.7MW增加到2023年的5.4MW,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从2013年的1.9MW增加到2023年的9.6MW,规模化发展仍在加速。在2024年北京风能展上,我们看到10MW陆地风电机组平台和15~20MW海上风电机组平台仍在发布中。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韵达股份等主机厂商纷纷推出新产品,助力我国风电产业规模扩大、成本持续降低。
此外,在海外方向,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包括主机、零部件、海风零部件的出口: 1)主机:以金风科技、韵达、三一重工等为代表的企业,在海外市场处于领先地位。海外陆上风电市场。进展很快。例如,金风科技累计海外在手订单已超过5GW;中国风机企业在价格、交货期、效率等方面在全球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海外份额正在逐步突破。 2)零部件:以铸锻件为主的企业率先走出去。例如,金磊股份锻造主轴海外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叶片等环节也正在东南亚等地建厂,实现出口突破。 3)海风组件:东方电缆、中天科技、大金重工等海底电缆、塔管桩企业近两年逐渐在海外市场下订单。订单较大如东方电缆中标英国Sea Breeze项目Inch Cape,主电缆订单18亿元;大金于12月23日与欧洲一家能源开发公司签署了《海上风电单桩基金会优先供应商协议》,合同金额为5.47亿欧元。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凸显,有望取得更大的份额。
储能:
近年来,全球储能市场发展迅速。中国、欧洲、美国三大市场最为活跃。三大市场可占全球储能市场80%以上。其中,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增长最快。 2022年,我国将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投运新能源储能项目最多的国家。 2023年,国内新能源储能建设规模将实现爆发式增长,新增装机容量为22.6GW/48.7GWh,较2022年增长超过260%,是“2022年”装机容量的近十倍。 “十三五”末,中国储能市场约占全球50%,位居全球第一。
我们认为,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持续提升+光伏与储能平价周期已达,加上AI革命拉动电力需求等,储能需求将持续旺盛。其中,在国内市场强制调储政策推动下,预计2024年装机需求将达到80GWh+,同比增长60%+,2024年仍可保持30%+增长。未来2至3年;美国市场简化并网审核流程+ITC补贴,储能可继续保持高增长,增速高达40%+;随着欧洲市场能源转型加速,储能需求爆发,预计24-26年保持双倍增长;其他新兴市场如中东、澳大利亚、智利等。预计24-26年内储能需求将持续翻倍。总体而言,我们预计2024年全球储能需求将达到140GWh+,同比增长40%+,2030年将达到800GWh+,复合年增长率30%+。
国内企业在全球储能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从竞争格局来看,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渐增加。 WoodMac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前五名中,中国厂商将占据三席。前五名分别是特斯拉、阳光电源、中车、福朗斯、海博创。从地区来看:北美市场门槛较高,以美国本土品牌为主。不过,阳光电源表现出色,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在北美仅次于特斯拉。与此同时,山能、阿特斯等国内厂商都在加大对美国市场的拓展,有望进一步抢占北美市场份额;欧洲本土厂商竞争力较强,特别是在家庭储蓄领域,基本占据欧洲市场主要份额;同时,在中东、澳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市场,国内厂商凭借成本优势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展望未来,国内储能厂商将逐步占据全球主要领先地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