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创新药迎来DeepSeek时刻: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势引领全球市场
国产创新药正在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和成本优势,迎来属于自己的“DeepSeek时刻”。
近年来,国内政策大力支持创新药发展,从研发、审批、住院、缴费等多个环节全方位支持国产创新药发展。二级市场方面,部分创新药企的股价和业绩企稳回升,重新获得资本的青睐。
是时候进行精彩集锦了
国产创新药迎来了属于自己的“DeepSeek时刻”。
春节以来,DeepSeek火了起来,其核心亮点是国产大模型在国际舞台上惊艳亮相,其技术突破和低成本优势成为热议的焦点。
事实上,国内创新药公司的研发能力正在加速与全球标准接轨,并在一些细分领域取得了全球优势,得到了海外跨国药企的认可,迎来了属于自己的“DeepSeek时刻”。
以目前流行的减肥轨迹药物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为例,上海银诺药业的国产超长效新药旭创之光(适用于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于1月上市,是目前全球市面上GLP-1药物中半衰期最长的产品,有望挑战网红减肥药索马鲁肽的领先地位。
在今年1月召开的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上,国内创新药企顺晶药业亮相其治疗心肌梗死的first-in-class抗体药物SGC001,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该药已获得美国FDA和中国NMPA的批准,I期研究结果表明,其治疗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4 年 9 月,康方生物宣布其抗肿瘤药物 ivozimab 在相关疗效方面击败了全球“药中王”帕博利珠单抗,成为全球首个在 III 期临床试验中证明其疗效优于“药中王”的药物。2023 年,成都创新药企百利天恒将打破国产创新药出海新纪录,与跨国药企达成最高 84 亿美元的合作。
这
国产创新药的技术实力得到了跨国药企真金白银的支持,交易金额和license-out(技术出口授权)的首付频频创下新高。自 2025 年以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已经达成了 9 笔许可协议,潜在总价值接近 100 亿美元。其中,7家创新药企签约10亿美元大订单。例如,信达生物、英根生物、先声药业等制药公司都已签署潜在金额达 10 亿美元的大订单,买家中不乏罗氏、艾伯维等跨国医药巨头。
根据美国投资银行 Stifel 的数据,到 2024 年,大型制药公司三分之一的许可交易将来自中国,高于两年前的 12%。2024年,中国创新药企业的 license-out 交易金额和数量再创新高,首付总额达到 31.6 亿美元,超过第一年创新药研发融资 27.1 亿美元,众多交易金额最高为“媲美 IPO”。例如,恒瑞医药于 2024 年 5 月将其 GLP-1 产品组合授权给 Hercules,总交易价值超过 60 亿美元。该公司已向诺华授权了两条临床阶段管道,总交易价值为 41.65 亿美元。
康方生物公共关系高级总监杨俊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产创新药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一方面,创新药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创新药的质量也在迅速提高,在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CAR-T等细分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迪喆药业认为,国际上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本土创新药研究成果被选入国际学术会议,获得国际监管机构的批准并实现全球销售,多家本土创新药企以许可出模式成功与跨国药企达成合作。中国创新药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竞争优势日益显现。随着研发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创新药走进世界舞台。
由五大因素驱动
就像诞生的“DeepSeek”一样,国产创新药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推进开发,迎来了行业的“DeepSeek 时刻”。
对于国产创新药崛起的驱动因素,杨俊健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二是国家审评审批体系加快与国际先进市场接轨;第三,中国丰富多样的人口结构和临床资源;四是我国创新药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第五,一批真正致力于源头创新、技术水平领先的企业,始终面向全球需求,整合研发。
对上述驱动因素的深入分析表明,资本市场为创新药的发展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科创板成立五年来,生物医药板块累计募集资金近2000亿元,实现一批估值超百亿的创新药企业。一级市场也是支撑创新药崛起的重要力量,根据 Pharmacube 的数据,一级市场的融资金额已从 2013 年的 36 亿元增加到 2021 年的 620 亿元。
高研发投入为创新药企的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迅速提升了药企的创新水平。近年来,创新药企研发投入突飞猛进,2023年科创板生物医药板块研发总投入近400亿元,较2019年增加100多亿元,增幅约67%。其中,百济神州已投入超过100亿元的研发投入,远超其他同类制药企业。
与 DeepSeek 类似,国产创新药的技术突破伴随着较低的投入成本。据公开资料显示,国产创新药的研发成本仅为美国的1/3左右。中信建投认为,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成本明显低于美国,主要是由于中国患者人数众多,医务人员工资相对较低。
此外,2015年以来,国家医改政策逐步实施,审评审批速度大幅提升。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加快了创新药上市进程,也为医药行业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政策红利释放
国产创新药的崛起,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年来,随着国家扶持创新药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国产创新药已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重要力量。国产药品在国内市场的比例从 2017 年的 20% 增加到 2023 年的 51%。
国产创新药的发展与产业政策支持密切相关。1月17日,国家医保局表示,计划于2025年发布第一版C类目录,预计4月1日起开始申请,有望进一步降低创新药进入市场的门槛,更好地支持创新药付费。
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推动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创新药、器械审评审批机制,加快创新产品上市进程。 并积极推动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的推广应用。
此前,在 2024 年,创新药首次被写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通过了《支持创新药全链条发展实施方案》,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创新药产业的大力支持。
除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政策支持外,许多地方密集出台利好政策,鼓励创新药发展。北京、上海、广州、珠海等地相继出台创新药全链条发展政策,在创新药研发、审评、住院、付费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鼓励。
兴证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黄汉阳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支持创新药全链条发展实施方案》的批准,到多地出台鼓励创新药的政策,可以看出,创新药、 作为新的优质生产力,将成为政策端关键支撑的方向。在近几年药品评价政策和医保续保续规则的细化更新的基础上,未来国产创新药多元化付费制度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期待,有望真正打开国产创新药的发展空间。从大方向来看,对于差异化创新品种,有望从上市路径、医保缴费、住院、竞争格局等多个层面获得更好的政策支持。
鉴于创新药企存在高投入、高风险的现实困境,需要支付方的大力支持。根据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公告,在91种新药中,创新药成功率已超过90%,对创新药医保的支持是前所未有的。康方生物认为,在国家大力支持创新药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医保局在医保谈判过程中加大了对“真正创新”药物的支持力度,也在大力推动创新药多元化支付体系的建立,并期待后续政策的推动。
重新获得资本的青睐
国内创新药企的技术实力逐渐得到二级市场的认可。尽管近两年不少企业面临融资困难,但随着部分企业的研发管线通过市场验证,业绩开始回暖,二级市场再次展现了对创新药板块的热情。自 2024 年 9 月以来,许多创新药公司的股价企稳回升,代表重要创新药公司的港股创新药 ETF (513120.HK) 上涨了约 15%。康方生物自去年 9 月以来的最高涨幅接近 60%;Ascentage Pharma 上涨近 50%,Columbotai 上涨近 40%。这些企业的出色表现,进一步印证了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产业未来发展潜力的认可。
一些创新药企业业绩的恢复也为股价的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 2 月 11 日,已有 257 家公司公布了 2024 年的业绩预测,其中 109 家实现了同比增长,50 家公司的净利润预计将同比增长一倍。
艾力斯预计,2024年实现营收35.5亿元,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75.9%和121.99%。公司核心产品甲磺酸呋喃替尼片更新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并通过降本增效措施提高盈利能力。公司股价创下新高,创下 2025 年以来最高涨幅超过 20%。
一些创新药企的核心产品已经大批量上市,表现突出,如神舟细胞、百利天恒等科创板创新药企,将在2024年扭亏为盈。
百里天恒预计2024年实现营收58亿元,同比增长9倍以上;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 36 亿元,成功扭亏为盈。这一显著增长主要是由于公司海外合作伙伴支付了 8 亿美元的首付款。作为领先的创新药企业,百利天恒将在 2023 年底前创下 80 亿元出海的历史纪录。神舟电池预计2024年营收24.8亿元~25.4亿元,同比增长31.40%~34.58%;实现净利润9000万元~1.3亿元,扭亏为盈。业绩表现良好的原因是公司核心产品 Anchor 销量稳定,其他上市产品销售收入有所增加。
阳光国健预计实现营收11.45亿元至12.28亿元,同比增长12.96%至21.14%;预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亿元至7.72亿元,同比增长137.73%至162.00%。业绩增长的原因是公司主营产品收入持续实现稳步增长,同时从参股公司获得分红收入。
总体来看,在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的推动下,国内创新药行业正在迎来黄金发展期。随着国内创新药企在研发实力、国际化进程和资本市场表现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舞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