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19年发展历程:从内贸到全球贸易的转型与人口增长
城市发展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 2005年,义乌常住人口不足100万,2010年增至120万以上,到2023年底,这一数字超过190万,其中户籍居民不到一半。
从内贸到外贸,从线下到线上,再到“买遍全球”,义乌让来到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获得相应的收获。
在频繁接触义乌这座城市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是什么魔力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涌向义乌。或许,可以从我经常采访的三位新老义乌人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首先是“很娟”的庄爱萍。
在义乌,老板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职业。他学习英语、通过直播卖货、利用AI用多种语言介绍产品……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小彼店玩具店店主庄爱平就是其中之一。一个很普通的会员。
28年前,庄爱萍一家人从温岭老家来到义乌做生意。从内贸到外贸,从实体到互联网,经历了经济周期和贸易方式的变化,但她的店仍然做得很好。
让庄爱萍等人安心经营的,是义乌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贸易方式、更加便利的贸易条件、更加公平的贸易环境。这源于义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市场”为核心。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携手并进,这也是义乌发展的基石。
义乌的发展离不开改革。 “市场驱动政府,政府引导市场”。其中一些改革是由私营部门发起,由政府监管和确认;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政府和市场共同努力解决;有些是政府改革前的计划,旨在清除障碍,为市场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第二位是“不看外人”的穆罕纳德。
每年有超过60万外国人来义乌经商,其中常驻外商1.5万人。来自约旦的穆罕奈德就是其中之一。
我第一次见到莫汉奈德是在2014年6月他的“鲜花餐厅”。2002年,莫汉奈德来到义乌追寻梦想,融入这座城市。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对义乌这个“家”的责任感。曾担任义乌市涉外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并成立“内德之家”公益组织。他身边的朋友都是志愿者,他根本不“见外人”。
第三位是“异想天开”的冯旭斌。
义乌需要更多通道连接世界,义乌中欧班列就是其中之一。
2012年,回乡创业的义乌人冯旭斌萌生了经营国际铁路货运专线的“异想天开”的想法,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困难重重。他看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
行前,不懂英语、西班牙语的冯旭斌带着10箱名片,前往欧洲多个国家寻找客户,让商家尝试使用火车运输货物。为了打消客户的顾虑,他签订了一份协议:如果货运列车运行不顺畅,造成货物损失,“赔一赔二”。
2014年11月18日,义乌至马德里中欧班列从义乌西站出发。次年2月,首趟马德里至义乌的列车返航。
如今,中欧班列在义乌运营的班列已超过6700列,回程班列比例从不足10%提升至60%以上。义乌中欧班列有序发展有目共睹。
1920年春天,在义乌分水塘村,青年陈望道一边吃着不小心沾上墨汁的粽子,一边逐字翻译《共产党宣言》,品尝着“真理的味道很甜”。经过一个世纪的不懈奋斗、46年的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前行,一幅市场开拓、社会和谐、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蓝图正在徐徐展开。义乌,处处传播“甜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