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支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明年货币政策方向展望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频出“组合拳”,为经济复苏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当前,回顾和展望,货币政策的支持体现在哪些方面?明年货币政策的走向是什么?
(一)
今年以来,信贷增速放缓,人民币贷款增速由过去的两位数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广义货币(M2)增速有所回落,一度跌至6.2%的历史新低。
这引发了人们的担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是否减弱?
“质”和“量”构成了最基本的观察坐标系。在多位专家看来,目前的金融总量增速并不能充分体现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必须兼顾增量和存量。既要注重数量的合理增长,又要注重质量的有效提升。
理解今年货币政策的推力,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分析。
——货币政策多次调整,金融总量稳定增长。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已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合计下调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开展国债买卖操作,保持合理的流动性。丰富。
在这些政策工具的带动下,今年M2余额突破300万亿元,10月底增至309.71万亿元。
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加意味着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获得资金,从而促进投资和消费。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200万亿元,社会融资余额超过400万亿元。巨大的总量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信心和活力。
——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我国金融总量已达到较高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快,盘活存量资金是今年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
有市场机构测算,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规模超过110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增加近8万亿元,比2022年同期增加近20万亿元。
在超过110万亿元的贷款中,既有新增贷款,也有盘活存量贷款。银行收回过期贷款后,可以将其投资到其他效率更高的领域。这些盘活存量贷款,可以通过“增减”的结构调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信贷增速很难像过去那样维持在10%以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货币政策传导中要着力规范市场行为,盘活存量低效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和顺畅。
——畅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经济转型发展。
信贷只是社会融资渠道之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直接融资的发展和融资结构的变化对货币信贷总量和金融监管产生了深刻影响。
以债券市场为例,2023年10月以来,新增企业和政府债券融资已达12.4万亿元。
当前,房地产等领域信贷需求明显放缓,更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动能的直接融资需要加快发展。
据统计,北交所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占比近80%,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一半以上。上市公司募集资金80%以上投向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可以说,货币信贷总量增速变化,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和金融供给侧结构变化的客观反映。这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金融支持。
(二)
看货币政策效果,不仅要看总量,更要看结构。
结构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资金流向的地方。今年以来新增的数十万亿信贷资金去哪儿了?从结构上看,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答案就在真实的数据中。
今年前10个月,我国企业(机构)贷款增加13.59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0%以上,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70%。
这意味着贷款资金主要流向实体企业,特别是企业非常渴望的中长期资金。
今年8月,青岛一家创新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改再贷款项目对接机制,获得当地中国银行6500万元贷款授信,并成功上线新生产线。
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融资设立以来,相关贷款签约和发放规模不断扩大。截至11月15日,已有1737家企业和项目与银行签订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合同近4000亿元。
这是畅通企业融资渠道的缩影,也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努力实现“精准滴灌”的注脚。
近年来,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了“四二”作用,引导越来越多的金融水流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支持农业和小企业再贷款、抵押贷款补充贷款、普惠性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货币政策政策工具箱与时俱进,日益丰富,目前已有近20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这些工具的效果如何?
10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6%;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约33万亿元……
在机器旋转的车间里,在飘香果蔬的田野里,在人头攒动的商圈里,金融之水正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滋养和动力。
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实体经济,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助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新动能加速形成。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应该看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更好地满足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金需求,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普惠金融,如何充分挖掘农村金融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将继续做好金融“五大文章”,切实加强高质量金融服务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完善金融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动态平衡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金融业将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瞄准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资本投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
利率是资金价格,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核心。
今年10月,东部沿海一家家具制造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400万元。由于贷款利率下降,每年比去年可节省利息支出2万多元。
在广州工作的黄女士看到,房贷利率正在逐渐下降。 200万元的抵押贷款,总共可以节省近10万元的利息。她决定不再观望,准备工作后购买自己的第一套房子。
今年以来,无论是企业融资还是居民购房消费,贷款资金成本都变得更低。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新增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5%;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为3.15%,均处于历史低位。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市场化的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 2019年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以来,我国利率传导机制进一步打通。
今年以来,1年期LPR累计下降35个基点,5年期及以上LPR累计下降60个基点。受此带动,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
拉长时间维度,我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从2019年的“5”时代走向2024年的“3”时代。
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这意味着什么?
作为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LPR的每一次调整都直接影响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
以抵押贷款为例。截至10月底,大部分存量房贷利率已分批下调。现有房贷利率平均下降约0.5个百分点,每年减少家庭利息支出约1500亿元,惠及5000万户家庭。
年内三次LPR下调有利于刺激信贷需求,让稳增长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社会融资成本下降,有利于减轻企业和居民利息负担,激发企业投资意愿,增强居民购买力,提振经济增长动力。
今年以来,央行开展了一系列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工作,包括明确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规范手动操作利率等。利息支付等
专家认为,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完善利率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不断清除利率传导的堵点,助力利率市场化“形成”和“调节”。促进社会融资综合成本稳定和下降。一、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有效性。
(四)
当前正值谋划明年政策的关键时期,货币政策走向备受关注。
多位业内专家的观点是,未来我国仍将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其背后的逻辑是: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困难和挑战,外部不确定性也在上升。货币政策需要继续努力,畅通实体经济的血液。
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中国人民银行在谈及下一阶段思路时强调了坚定不移支持性货币政策的立场。 “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力度”、“提高货币政策准确性”成为稳定金融增长、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面对复杂的内外部形势,我国货币政策作为两大宏观调控措施之一,任务艰巨。
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事实上,平衡诸多多重目标一直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今年9月以来,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疲弱等经济运行新情况新问题,金融管理部门推出了一揽子政策支持经济稳定增长,不仅包括准备金等总量工具降低需求比率,同时也降低利率。对于这种基于价格的工具,也推出了很多新的工具。多项措施直接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挑战,如针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优化调整多项房地产金融政策,打造支持资本稳定发展两大工具等。市场。
一揽子增量政策多支箭同时发射,体现了稳经济、稳预期、惠民生的坚定决心,市场反应积极。
在专家看来,这些政策并不“仓促”,也不是简单的短期政策刺激措施。在这一揽子增量计划中,既有短期内扩大需求的计划,也有推动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计划。
比如,完善存量房贷利率动态调整机制,从制度层面推动解决新旧房贷利差扩大问题。又如两大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稳定预期信心,促进直接融资稳定发展。
一系列金融改革正在推进,我国货币政策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能在不同经济周期有效发挥作用的传导机制。
立足当前和未来,货币政策如何更好促进稳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已发出明确信号:
——目标体系上,推动物价合理回升将是重要考虑,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调控工具的作用;
——实施机制上,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逐步增加公开市场操作国债买卖;
——传导机制方面,要不断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增强金融机构独立合理定价能力,增强与财政、产业、监管等政策导向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传导效率的货币政策。
可以预见,未来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不断提高支持实体经济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优化调整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相关报道
新华社评论|你怎么看12万亿元地方债“组合拳”——中国当前经济第四问答
新华社评论丨您如何看待经营压力和挑战?第三问当前中国经济
新华社评论丨你对扩大内需有何看法——当前中国经济问答第二部分
新华社评论丨如何看待经济增速——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