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价格下滑与车企价格战夹击,锂电池行业淘汰驶入深水区
在碳酸锂价格下跌和车企价格战的双重夹击下,锂电池行业被淘汰,进入深水区。 11月14日至15日上午,第十一届中国(广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电池“达沃斯”)在广州举行。
中信证券分析师在会上表示,根据锂电池代表性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分析,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同比增速处于历史低位,新增产能占比产能与现有产能相比也处于历史低位。地位低。明年全行业产能利用率有机会上升。
尽管业界普遍预计全固态电池将成为“下一代电池”的突破口,但专家指出,其导电率、生产设备、成本等瓶颈仍需解决。同时,受锂价暴跌影响,钠电池产业化进程放缓。艾维经济研究院院长吴辉表示,未来钠电池仍需要时间降本增效,才能在新一轮储能竞争中赢得市场份额。 。
随着锂电池清关进展,产能增速将放缓
近两年,锂电池上游原材料碳酸锂价格持续下滑,下游车企饱受价格战压力。动力电池的卷土重来已成为行业共识。疯狂扩张浪潮过后,行业被淘汰,走向深水区。
研究机构EV Tank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的全球市场份额将分别达到86%、94%、84%和87%,已占据主导地位。
“虽然我国在电池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本轮新电池能源的行业洗牌仍处于‘深水区’。”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百人电池委员会主任委员余清教表示,“供需结构性错配,产品价格火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国际贸易壁垒重重;应收账款和库存较高,企业盈利能力承压;需要解决新的技术挑战;存在安全隐患等。”
针对中国电池产能过剩的争论,艾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表示,从长期市场角度看,基本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在全球电池行业;不过,中国目前面临“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下”的结构性风险,“中短期”全球电池产能利用率将趋于合理。预计全球电池产能总量将持续增长。 2030年达到7.5TWh。为了满足5TWh的需求,产能利用率将达到5TWh/7.5TWh≈67%,处于相对合理的水平。
大族激光旗下大族锂电董事长王进分析,国内锂电行业目前面临产能出清,落后产能淘汰正在有序进行,新产能布局产能将得到合理优化。
中信证券分析师表示,根据锂电池代表性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分析,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同比增速处于历史低位,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占比处于历史低位。资产占比已降至40%以下。供需问题肯定会阶段性结束,可能会有一个触底的过程。另外,以在建工程除以固定资产,假设全部释放,最新数据是新增产能占现有产能的比例为37%,但不是一年就能释放的产能,至少接近两年。假设简单除以二,即从全行业来看,可投资的在建项目不会超过20个点。明年行业需求大于供给的概率很大,整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有机会上升。
尽管产能和利润面临压力,但新能源存储的快速发展、低空经济以及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增长都对锂电池产品形成了新的支撑。行业内并购重组和战略合作不断涌现,市场份额进一步向龙头企业集中。
全固态电池量产设备是一大挑战
作为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电池”,今年各公司固态电池的进展持续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近日,国内北京纯锂新能源科技公司投产首条全固态锂电池量产线;奇瑞汽车还公开披露计划于2026年进行全固态电池的车载测试,目标是2027年实现规模量产。 11月,长安汽车与泰兰新能源联合发布了“无隔膜固态锂电池”。
另有媒体报道称,宁德时代(300750.SZ)今年加大了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将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扩大到1000多人。公司目前主攻硫化路线,已进入20Ah样品试产阶段。 。
尽管业界对固态电池的前景充满期待,但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固体电解质材料的导电率、界面稳定性和生产成本是目前主要的技术瓶颈。业内专家此前指出,固态电池的生产需要对现有锂电池生产线进行大幅改造,且需要解决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界面的兼容性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规模化量产。
业内人士此前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半固态电池的制造工艺与现有的液态锂电池类似,但全固态电池的特点是没有隔膜。目前,每个公司的发展路线不同,选材不同,工艺也会不同。存在差异,很难预测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全固态电池对锂电设备的要求和变化程度也备受业界关注。
蔚蓝新能源研发总监徐航宇表示,蔚蓝选择了原位固化路线。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该策略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基本兼容,与大多数工艺和设备兼容,并且可以实现低成本。成本。
时代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杨毅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全固态电池相对于现有液态电池生产线的改变可能是革命性的。设备方面,半固态仍是主流。
杨毅进一步表示,目前电池厂布局全固态电池更多的是现有产能的改造过程,逐渐变成半固态再到全固态。 “我认为所有主要制造商都是这样,因为船很难掉头,所以中国现在大多数电解质都是基于聚合物和氧化物。事实上,硫化物路线很难走,因为它必须完全固态,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步骤。在一切都完全固态之前,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完善整个生产设备。”
徐航宇认为,从长远来看,固态电池可以实现比液态电池更低的成本。一方面,目前行业大多采用新一代正负极材料,如容百的9系超高镍三元材料。如果未来这些材料的数量真的增加的话,成本也不一定会很高。另一方面,全固态电池对过渡金属杂质不那么敏感,工业级碳酸锂未来可以考虑作为替代原材料。
徐航宇提到,在电力和储能方面,蔚蓝新能源目前规划的总产能在50GWh左右。目前产能为5.6GWh。此外,公司还有在广州南沙、珠海进行产业布局的想法。
钠电池成本持续降低但产业化未达预期
当2022年锂价触及60万元/吨的峰值时,钠离子电池迎来“井喷”发展。但随着近两年锂价暴跌,钠离子电池相对于锂电池的成本优势迅速缩小,产业化程度提高。快速收紧。从目前现状来看,下游应用已日趋清晰,但产业化规模仍处于发展阶段。
“由于锂电池成本快速下降,钠电池产业化不及预期。”吴辉在会上表示,但他很高兴看到钠电池的成本也迅速下降。现在钠电池最低价格为0.45元/wh。此外,钠电在性能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我们也相信钠电未来会在很多场景实现产业化,但会晚一些。”
欣旺达(300207.SZ)钠电产品负责人安力表示,公司钠电已发布160Wh/kg的产品实施水平,可在-40度下实现大于90%的容量保持率。我们的下一代产品是200Wh/kg,公司也很早就在专利布局上,目前已经拥有50多项专利。同等环境条件下,与磷酸铁锂电池相比,钠电池在-10摄氏度下具有突出的续航优势。钠电池在低温条件下具有巨大潜力。
综合业内人士的意见,钠电池目前正在逐步走向下游应用。但由于产业化程度仍不及预期,相对于锂电池仍没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上海格派镍钴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东强表示,目前钠离子与磷酸铁锂的成本还有差距,因为磷酸铁锂产能超过百万吨而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实际产能不超过2万吨,大部分仍处于100吨或1000吨水平。
曹东强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可以看出,到明年年中或者明年这个时候,整个行业至少将有5万吨正极材料产能投产。生产。如果5万吨到10万吨的能量级别投产,相信成本和性价比基本可以与磷酸铁锂平行。如果时间适当延长,相信到2026年、2027年,钠离子电池的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
近期,锂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也释放了钠离子电池发展的积极信号。
宁德时代此前发布了混合动力电池新产品,再次开启钠离子电池新的应用场景。近日,宁德时代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毓群在接受路透社专访时提到,钠离子电池是更好的选择,有潜力取代目前由宁德时代主导的磷酸铁锂电池市场多达一半的份额。
高工产研院(GGII)预测,2024年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将超过1.5GWh、2025年4.5GWh、2030年30GWh。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