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风向转变,投资风险增加,投资者何去何从?
分布式光伏这个曾经在全国掀起发展热潮、被称为“低风险固定收益产品”的新能源项目,如今正在经历明显的变化。
两周来,黄明(化名)密集走访全国多地分布式光伏发展同仁,解决分布式光伏的各种困惑。现在他决心退出之前投资的相关业务。这个决定并不突然,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常常感觉自己已经无法承受了。 “如果三年前有朋友想向我介绍分布式光伏项目,我会双手欢迎。但现在,如果有人还打着‘最适合老百姓投身新能源的项目’的名义招商引资那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劝他们退出。
促使他最终下定决心放弃项目开发的,是一张纸。 10月初,国家能源局发布《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规征求意见稿》),涵盖了登记、开发等方面分布式光伏建设、并网、运营管理。在其他方面提出详细的管理要求。其中引起业界强烈关注的一条是“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必须选择全部自用模式,项目投资方应将所发电量全部配置为自用”防回流装置。”
这无疑给犹豫不决的投资者浇了一盆冷水。一般来说,分布式光伏并网模式包括“全网并网、全部自发电自用、自发电自用余电并网”三种类型。接入电网变得越来越困难。分布式光伏已恢复自用。在没有电网提供稳定收入的情况下,他们高度依赖公司自身的电力需求和合同履约情况。因此,从财务角度来说,很难成为固定投资。接受投资。
“分布式光伏市场正在失去金融属性,回归公用事业型电力属性。虽然从投资角度来说缺乏好的标的,但整体上需要构建一个新的电力体系。”一位资深光伏行业人士从业者对第一财经记者评价道。
“蜜月期”过后,用人单位退出
对于黄明和他的同行来说,影响分布式光伏投资信心的原因是,在享受了三年装机爆发的“蜜月”后,门槛变得越来越难跨越。
分布式项目开发初期的正常流程可以分为开发、备案、设计施工、并网验收四个阶段。其中,注册和并网是被“卡住”的“重灾区”。
今年8月,海南省屯昌县发改委发布关于暂停分布式光伏项目登记的通知。其表示,将综合考虑当地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当前建设规模和省级下发的建设规模指标,暂停在屯昌县布点分布式光伏项目。光伏项目申报、备案。同月,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也正式宣布暂停申报该县分布式光伏项目。此举是为了“统筹全县分布式光伏有序发展,合理安排分布式光伏布局分布、建设时序等,进一步明确我县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建设和并网”。
“归根结底是消费能力不够。”当地能源局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值得注意的是,限制分布式光伏注册的地区不仅是那些已经公开宣布暂停注册的地区,还有电网承载能力较大的红区,也就是常说的“红区”。行业。
在《分布式电源并网承载能力评估指南》中,将电网承载能力分为红、黄、绿三个区域。红色区域表示分布式电源对220kV及以上电网造成逆送电,考核等级为红色,意味着将暂停新建分布式电源项目的并网,直至承载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今,电网连接问题已席卷全国10多个省份,近400个县陆续出现电压承载能力低的红色区域。
“现在河北、河南、山东等中部省份产能所剩无几,红区太多。更糟糕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首都当局现在对河南的贷款更加严格,原本只需要现在贷款必须要并网,这也导致很多融资型投资项目因为预付资金数额太大而无法投资。”河南千家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范惠利说。有限公司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
面对多地分布式光伏备案难的“急转弯”,市场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风险。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半年前以来,不少投资者逐渐退出,“屋顶银行”远没有以前那么火爆。
“原本很多人利用金融的特性来投资分布式光伏,一是为了提高杠杆,二是为了精简公司,让公司快速上市。但当金融属性逐渐被去除后,分布式光伏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调整后,电网不再进行全额收购而是保证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导致光伏发电量减少,电价收入变得极不稳定。过去六个月,河南原本想投资分布式光伏的投资者大部分都退出了,那些还在行业里的人也在夹缝中求生存。”范慧丽说。
分布式光伏投资热情下降,不仅与发展政策收紧有关,也与央企动力减弱有关。
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亿千瓦,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4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约4.7亿千瓦。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到12.1亿千瓦。这意味着中国将提前六年半左右实现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的目标。
一位资深光伏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部分央企分布式光伏开发任务已提前完成。下一步工作重点将更多地投资于集中式风电场、抽水蓄能等回报稳定的项目。优越的。 “分布式光伏开发本来就涉及到不同类型的电力用户,通信成本较高,不适合央企来做。既然指标已经完成了,就没有理由为难自己。”现在已经签约的项目还没有完成。”
并网受限,该走哪条路?
由于大多数分布式光伏项目都停留在注册和并网阶段,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探索跳出电网并自发使用的新方式。
“我们做的分布式光伏项目以自用为主,主要面向工商业用户。原本设想的投资回报非常好,合同也顺利签订。但实际执行中的一个痛点是“当一家公司业绩不好或者破产的时候,电费就收不到了,原来的投资模式就会完全失效。”在经历了很多公司的违约之后,这种情况在前期几乎是不可预测的。疫情之下,黄明投入了。”“踩雷”严重损害了他的元气。
黄明的经历并非孤例,而是众多投资者面临的共同且棘手的困境。 “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主要以自用为主,过于依赖企业自身运营和用电量,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收入不稳定。针对这个问题,行业目前还没有特别全面的解决方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建议资本方在电站投资收回后,尽快将电站交给业主或许是更现实的规避风险的方式。”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范惠利还认为,与以往资本主导的方式不同,未来以工商业电力用户为主导的分布式光伏投资模式将会越来越普遍。此类企业通常满足白天较大的用电需求,将用电曲线与光伏匹配。特点是环保程度高,对产品碳足迹或绿色电力有客观需求。 “不同主体的投资心理会有明显的差异,比如在资本的推动下,自然希望投资规模尽可能大,但在电力用户为主的项目中,就会考虑其自身的投资规模。”自己的实际电力需求并配给需求,通常装机较少,这确实会减轻电网的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管理办法并非“最终”,业界对于大型分布式光伏能否并网也持有不同看法。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鹏认为,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也应保留向电网售电的权利。 “任何一个电力用户都无法保证自己能稳定持续用电25年(光伏电站的使用寿命),而电网是保证项目收益和‘救命’的基础。所以我们认为,电网可以制定灵活的电价体系,可以接受市场化电价,但售电大门不能完全关闭,这也符合可再生能源法关于收购的相关规定。以有保证的价格和数量提供电力。”
除了分布式光伏能否并网的争论之外,全国多地的一个“妥协”办法也提上日程,那就是配置储能。
今年以来,河南、江苏、浙江、山东、河北、湖南等地出台了分布式光伏项目调储的具体要求,调储比例为装机容量的5%至30%不等。以河南为例,当地要求根据不同变电站的承载能力评估结果,黄色区域要求15%×2小时蓄电,红色区域要求20%×2小时蓄电。山东枣庄、德州要求分布式光伏项目储能配置比例不低于15%。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多地关于准备金分配的表态,从过去的鼓励变成了强制。在分布式光伏井喷发展与接入电网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下,配电与储能成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中间方案。尽管这一政策也面临投资负担增加、储能利用率低等争议,但共识是,已经过了快速成长期的分布式光伏,是时候承担更多系统的运营成本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