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出台意见奖励演唱会主办单位,打造文体旅联动新名片
“最强地级市”出手,拿出“真金白银”鼓励演出市场。
最新发布的《关于苏州市进一步推进文化体育旅游联动丰富产品供给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对于每场门票销售量5万张以上的音乐会及演唱会,主办方将收取每人15元的费用。该奖项旨在吸引更多知名艺术家、歌手来苏州演出。
作为“行走的GDP”,以音乐会为代表的演出活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关注。但像苏州这样用钱补贴演唱会的城市并不多。
另一方面,东莞、佛山、泉州、常州、无锡等同为制造业中心的城市,则以电竞、体育、音乐等新兴消费业态作为城市名片。相比之下,苏州似乎慢了半拍。
但目前的一个观点是,文化旅游产业“不可持续”,无法拉动经济增长。制造业是城市的基础。包括苏州在内的各大工业城市纷纷进入市场。他们在计划什么?
各大工业城市“入局”
一场演唱会到底蕴藏着多少能量?
以美国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为例。她的“Era”全球巡回演唱会将于2023年3月开始,2024年12月结束,横跨五大洲,共举办151场演唱会。迄今为止,已带动消费超过50亿。美元。
据QuestionPro调查统计,每位观众在一场泰勒·斯威夫特演唱会上平均花费1300美元,其中门票396美元、应援服装234美元、住宿384美元、餐费106美元、购物159美元。经济效果惊人,甚至学术界创造了泰勒·斯威夫特指数或“斯威夫特经济学”。
在中国,不仅“一场演唱会烧一座城”越来越普遍,很多人甚至“进一座城看演唱会”。
9月15日,美国知名歌手坎耶·维斯特来到海口举办新专辑《Vultures2》试听会。这是《Vultures2》试听会首次来到中国。此次聆听会共吸引了近4万名观众,其中岛外观众比例超过95%,仅门票收入就超过5000万。
除了门票之外,演出还可以对交通、住宿、餐饮等周边消费产生较强的带动作用。外国观众可以观看偶像表演、参观当地景点,可以为文化旅游注入活力。
中国积极举办演出的城市最初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以及成都、杭州、武汉等实力较强的二线城市,演出较多,刺激消费。
今年上半年,成都举办各类商业音乐演出2400余场,吸引观众超过258万人次,票房收入约6.09亿元。其中,各类大型演唱会、音乐节68场,观众118万人次,票房收入3.88亿元,带动周边消费约25.2亿元。
另一类是河南南阳、山东泗水、浙江诸暨等低线市县。由于其经济规模较小,演出的经济效应比大城市更大。
但近两年,东莞、无锡、常州等主要制造业城市也纷纷聚焦绩效经济。
国庆黄金周期间,“世界工厂”东莞举办草莓音乐节,两天吸引了近5万名乐迷到场,直接带动了全市酒店、餐饮、购物、文旅、交通、时尚娱乐等的发展。其他相关产业消耗约160万元。 1亿。借助草莓音乐节这一“流量入口”,东莞7天共吸引游客654万人次。
常州也早早做出了安排。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等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常州去年超越广州、南京、青岛等城市,成为全国大型音乐节票房榜首。当地媒体更是直言:音乐节已成为常州继新能源之后的又一张新名片。
同样是制造业重镇的无锡,也正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音乐之城”的城市新名片。以“二泉映月”为文化纽带,培育以二胡、口琴、手风琴、竖琴为代表的“民间音乐+西洋音乐”特色产业集群。
各大制造业城市聚焦演出等文旅消费,耐人寻味。
有人总说,演出、活动等虽然明显带动了文化旅游、拉动了经济,但制造业才是城市的根本基础。东莞、苏溪昌作为制造业高地,按理说应该进一步“成长”。相比之下,发展文化旅游、促进消费就不那么紧迫了。
但另一方面,发展也不应该有上限。制造业市场在做大做强第二产业的基础上,要在第三产业中寻找更多新的增长点,这也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耿强认为,“绩效经济”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过去,很多城市往往依靠投资政策、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来提升城市吸引力,或者通过短期网络直播拉动人气。然而,创造“绩效经济”需要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的方法。综合考虑如何提升一个城市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文化体验。
“消费就是生产”
仔细观察苏州的这一轮政策,你会发现苏州的小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举办音乐会。 《意见》重点关注了一些演出和文化旅游消费热点:
除了演唱会“补贴”外,还对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不含职业联赛)、举办电子竞技赛事、动漫游戏展、书展等大型活动提供支持,引进国际知名或国内一流品牌。优秀剧目等,将有相应的补贴和奖励。
补贴奖励甚至涵盖文体旅游低空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围绕文旅体育开展低空飞行表演等活动,打造精品文旅线路,支持旅游改善行动,打造打造“夜间经济”品牌。
文化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与其他制造业城市较早进入相比,苏州在对演出等文化旅游的重视上似乎慢了半拍。然而,苏州发展蓝图中规划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制造业的“传统实力”。
2022年,苏州发布《关于促进新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3年,苏州发布《促进新兴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行动计划》。在这两份文件中,苏州将体验式消费、新零售、网络商务、数字文化、手工艺、电竞动漫、体育、影视娱乐、旅游、健康医疗等纳入消费型服务业提升工程。
作为全球制造业产值最高的三个城市之一,苏州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逐步融合的大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明表示,坚持制造业引领,不是简单地提高制造业比重,而是应进一步做强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事实上,制造业越强,生产性服务业越需要发挥为制造业赋能的作用。
作为佐证,《苏州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到2023年,苏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高达52%,高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7 %)。完全不像人们印象中的苏州。重第二产业、轻第三产业的“跛脚”局面。
陆明认为,后工业时代,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城市发展和创新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思想观念亟待改变,尤其是对消费与生产关系的重新认识。过去,很多人习惯于将消费仅仅视为消费行为,与生产截然相反。然而,消费也有生产的一面。
随着科技革命和数字化的深入,新技术、新产业的诞生越来越需要场景组合和场景密度的支撑。与制造业提供的单一场景(工业园区、工厂)相比,服务业场景更加丰富。城市中的咖啡馆、剧院、餐厅、博物馆、公园等第三空间提供了更加开放和复杂的场景,场景的交融和互动产生更多的灵感碰撞。
“虽然这些空间在传统经济统计中贡献不大,但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陆鸣补充道。
留人的“信心”
在丰富多样的服务业场景中,演出等文化旅游场景不仅可以“生产”,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对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来说,文化旅游带来的铺天盖地的交通也是人们重新发现一座城市的机会。
40年前的新加坡被许多人视为“无聊的城市”。
当时,新加坡承接欧美制造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起家。随后,经济通过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而腾飞。但随着西方陷入经济滞胀,新加坡的出口遭遇危机。 1985年,新加坡陷入GDP负增长。
当新加坡不得不再次转型,大力引进化工、精密仪器等国外资源时,许多外国企业、资金和技术人员却被“历史文化沙漠”的名声望而却步。
1989年,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提出:“文化艺术将增强国家活力,提高生活质量”。同年,新加坡发布《国家艺术发展报告》,将文化艺术提升为新加坡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等级。
新加坡文化的体系建设中,特别注重文化内容的大众化,降低全民参与的门槛,从而激发全民的文化需求。为此,新加坡选择对高端文化活动进行“降维”。音乐会是最能吸引公众参与的表演文化活动。
一个例子是泰勒·斯威夫特今年3月2日至3月9日在新加坡国家体育场连续举行六场Era Tour演唱会。这是其2024年全球巡演东南亚的唯一一站。新加坡政府花费了约18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亿元)的巨额补贴以获得其独家托管权。
作为“亚洲盛事娱乐之都”目标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新加坡旅游局(STB)官网写道:“发展旅游业不仅是增强新加坡国际活力、从而吸引资金的核心途径、商业、人才,还可以提升和丰富当地居民的休闲生活,创造自豪感。”
我们需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游戏,精品文化旅游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行业中的生存越来越困难。
苏州此次的“真金白银”政策,也希望能吸引更多知名艺人、歌手前来演出,“引进”更多高规格的演出和活动,争夺全国的“年轻流量”。据统计,今年下半年,苏州共批准千人以上音乐会等大型活动24场,预计观众人数超过50万人次。
事实上,苏州总人口超过1000万,是江苏人口最多的城市。从国际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化将伴随着大量新公民的涌入。只是新市民融入城市需要对城市有新的共同记忆。
就在上月底,苏州发布了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18条措施。提到要打造体现国际标准的购物休闲娱乐生活圈和主题商圈,积极打造文化娱乐新IP。
一座文化丰富、氛围活跃、服务业发达的城市,是城市“抢人”的底气、“留人”的凝聚力。目前,苏州已高调“入局”。它能给出高分答案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