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汽车行业成本控制战提前打响,上汽大通携手供应商共谋双赢
新的一年汽车价格战提前打响,汽车整车厂正在向上游转嫁成本压力;业内人士表示,汽车消费者的权益可能会受到损害。
继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引发市场热议后,中国证券报记者11月27日独家获得汽车供应链人士的文件。信中表示,当前汽车市场供过于求问题突出;随着新车大量上市,市场供需失衡预计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价格战难以平息。 “滚动成本”将是2025年汽车行业的主旋律,上汽大通诚邀供应商合作伙伴参与大规模成本控制项目。 “通过双方的密切合作,我们可以共同开发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实现双赢。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改善服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在复杂形势压力下的生存能力,目标成本降低:10%。”
“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材料使用”
上汽大通表示,2024年初,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纷纷降价,拉开了新一轮价格战的序幕。随着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的份额和价格竞争更加激烈,预计到2025年或2026年,汽车市场企业间的竞争将逐渐明朗。当前汽车市场供给过剩问题突出,与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密切相关。由于大量新车投放市场,市场供需失衡预计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价格战难以平息。
上汽大通在给供应商的一封信中表示,希望供应商提供的支持不仅仅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材料成本优化:上汽大通期望供应商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原材料采购解决方案或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材料使用。二是生产流程改进:上汽大通鼓励供应商提出任何可能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的流程改进建议。三是VAVE实施:上汽大通鼓励供应商利用专业优势与大通合作设计,主动系统优化零部件成本,提供科学大胆的VAVE方案,缩短VAVE断点和验证周期。上汽大通会认为这是适当的。收入分享。四是物流仓储:上汽大通希望供应商能够与大通物流团队一起优化物流配送体系,结合MR,优化包装和运输方案,降低包装和物流成本,提高装载率,优化结构成本。第五,长期合作关系:上汽大通希望与供应商建立更加牢固的长期合作关系,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成本节约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11月27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向上汽集团相关人员求证,询问上汽集团其他子公司是否有类似的降成本要求以及如何面对2025年潜在的价格战。 截至发稿截至发稿,记者尚未收到回复。
比亚迪:成本降低10%
供应商:强烈不满并严正抗议
近日,网上流传一封比亚迪乘用车要求供应商降价的邮件,称2025年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将进入“大摊牌”和“淘汰赛”。为了提升比亚迪乘用车的竞争力,比亚迪需要整个供应链共同努力,持续降低成本。因此,比亚迪对供应商供应的产品提出了要求,并将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
11月27日,比亚迪品牌与公关部总经理李云飞回应称,每年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是汽车行业的惯例。 “在大规模采购的基础上,我们给供应商设定了降价目标,不是硬性要求,大家可以协商推进。”
比亚迪在给供应商的信中还表示:“请您和您的团队一定要认真对待,切实挖掘成本降低的空间,积极推动要求的落实,并尽快与比亚迪资源开发团队对接,提交12月15日前通过SRM系统降低报价。”把它交给我们。”
11月27日,记者从供应链人士处获得了供应商对比亚迪的回复。该供应商表示:“我收到贵公司的通知,要求供应商从2025年开始进一步降低成本10%,但我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严正抗议。”
该供应商表示:“比亚迪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标杆企业,近年来确实通过极端的成本压缩策略实现了规模扩张。但该公司目前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而且透支了中国没有劳动人民的勤劳和韧性,以及国内供应商的生存能力,无情地压榨了其供应商,将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福祉和价值变成了发达国家的廉价利益。层层挤压模式让国内供应商陷入“要么死,要么饿死”的恶性循环,甚至可以直接迫使优秀企业破产,最终让行业陷入低端的死胡同。竞赛。”
供应商呼吁:“比亚迪作为行业龙头,应该立足长远发展的整体眼光,停止通过无底挤压的模式获取短期利益,而应该推动供应链健康发展,打造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决不能以牺牲国内劳动人民和供应商的生存为代价,希望公司能够认真反思此类行为的长期后果,并采取更多措施!否则,将社会责任和全球视角纳入未来的运营决策。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短期优势最终会丧失,如果对手趁机摧毁它,最终的受害者将是比亚迪自己。”
新一轮价格战将打响
消费者和产业工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
11月25日,在瑞银“中国汽车行业专场”分享会上,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总监龚敏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2025年一季度汽车价格战可能再次来临,可能会比前几年更糟糕。早些时候。
11月27日,某知名汽车主机厂供应商对记者表示,汽车价格战最终传导到上游后,供应商将不得不采取降低成本的措施,否则就会被踢出供应商队伍。面对成本压力,汽车供应商往往采取削减劳动力成本、降低材料标准等措施。为了节省电费,供应商白天停工、晚上开工已成为常态。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偷工减料,产品不合格,掺假回收材料。一些主机厂出于价格、生产效率等原因,在质量检验验收过程中“视而不见”。最终影响产品质量和车辆安全,损害消费者利益。
中国证券报记者通过对汽车供应链各方的调研了解到,汽车价格战下,整车厂通过多种渠道将降价压力转移至上游供应链。很多会要求供应商提供降本计划,缩短供应商比价周期,延长降价期限。付款周期、用低价劣质供应商更换稳定供应商、向供应链公司分配购车配额等。
汽车供应商面临着日益缩短的比价周期和不断延长的主机厂应收账款期限。以比亚迪为例,长三角一家汽车供应商表示,比亚迪经常向多个供应商交付相同的零部件。原来供应商的比价周期是一年或六个月,现在缩短到三个月一次,价格也比较低。价格高的供应商将被直接淘汰。
应收账款方面,以终止IPO的汽车供应商上海紫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紫江新材在回应监管问询时表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7100万元、1.09亿元、1.93亿元和3.16亿元。分别占总资产30%以上。各报告期末,比亚迪应收账款余额占比均超过70%。比亚迪供应链使用DiChain供应链票据,信用期为7个月。 “这个信用政策高于可比公司,高于公司其他客户,也高于比亚迪给予其他供应商的信用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