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元就能买国际竞赛获奖证书?记者调查山寨赛事乱象
□ 记者 温丽娟
□ 本报见习记者张婉莹
最近的综合评价排名,让张桐非常着急。张桐是某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其学校研究生资格评定以学生综合评价(以下简称综合评价)结果为依据。为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综合评价评分标准之一是“参加全国性学科竞赛或国际性学科竞赛获奖,可加3至6分”。
“每个人的基础成绩都相差不大,想要提高综合考试成绩,就得参加更多的比赛。”为了获得尽可能高的排名,张桐想要参加更多的比赛,获得额外的积分。当他在社交平台寻找参加此类比赛的方式时,他发现有些人通过参加胜率较高的比赛提高了整体考试成绩。他发私信询问,对方给他发了一个app,会发布各类竞赛考试。
缴纳60元报名费后,张桐参加了一场题为“国际大赛”的英语词汇比赛,并在线答题。测试完成五天后即可得出结果。不久,他获得了国际英语词汇大赛三等奖的证书。凭借本次比赛的获奖经历,他在综合测试中成功加分。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许多高校都采用综合考试排名作为判断优秀、奖学金甚至研究生资格的依据。综合考试成绩在学业评价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机构从中看到商机,以低门槛、高中标率为噱头,举办一些价值低、组织松散的收费竞赛,以牟取暴利。吸引学生参加,以便在综合测试中获得加分。 。这种竞争被业内称为“水竞赛”。参赛者只需花费几十元的报名费,提交简单的作品“走过场”,就能轻松获奖。有些机构甚至直接出售相关证书。
受访专家认为,“水上竞赛”泛滥成形式主义“作秀”,可能导致竞赛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公平公正性受损,很可能导致学生浮躁、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严重或者涉嫌违法违规的。有关部门要加强比赛监管,严把比赛质量关;竞赛主办方应保证竞赛内容专业、具有挑战性、公平、权威;高校应加强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参与竞赛,避免一味追求奖项数量而忽视竞赛的实际教育意义,保持良好的学术氛围。
奖项纷至沓来,组织随意
花钱就能拿到证书
在某大学读研究生的宁萌最近很苦恼。她感觉自己“被拉去参加各种比赛”。
宁萌说,从综合评价来看,她班上有不少学生参加了一些所谓的国际、全国性的比赛,并取得了很高的名次。但事实上,这些学生花了五十、六十元参加在线考试。考试题目非常简单,胜率非常高。 “这已经成为我们学院的一个趋势,大家都希望能通过综合测试排名靠前的评判,获得奖学金,争先恐后地参加这样的比赛。”
“5分钟2个国家证书”“22个水奖,帮我拿了18000元奖学金”……近日,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经验帖”,分享自己获得国家奖学金的经历,推荐研究生。 ”,他分享的“核心秘密”是付费参加“水上竞赛”。
有很多学生付费参加“水上竞赛”。记者在某社交软件上搜索了“新增综合测试”相关帖子。其中一条“颁发××比赛参赛证书”的帖子,已有700多条评论。不少网友表示愿意付费领取参赛证书和获奖证书。
同济大学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范秀地表示,所谓“水竞赛”实际上是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异化,主要表现在竞赛奖项泛滥、组织随意、活动分布不规则等方面。 ,以及名不副实的竞赛项目。
她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学科竞赛中的疏离现象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一些高校学科竞赛中,获奖比例高达参赛总人数的50%以上。在某些比赛中,所有参赛者甚至都可以获得奖项。一些竞赛主办方对竞赛的组织工作重视不够,相关规则不完善或形同虚设。例如,有些竞赛对参赛者资格、参赛作品规格等没有具体要求,相关人员也不对参赛作品进行任何形式的诚信审核,导致奖项签名造假的情况时有发生。
“很多赛事名称听起来‘高端’,实际上是‘卖羊肉给狗’。”范秀弟说道。
某大学大学生李林对此感触颇深。他曾花50元报名参加“水上竞赛”,却发现比赛从报名到考试结束都缺乏相应的规则和要求。随意填写了手机号码和身份证号码,依然能够注册成功。测试题也非常简单。号称是大学生英语竞赛,难度却是小学、初中水平。参加考试没有诚信审核,监考期间随意打开浏览器也不会提示违规。考试结束后,成绩将很快公布。
“感觉就像花钱买证书一样。考试结束后,竞赛主办方还希望学生做‘宣传’,获得志愿者证书。”李林说道。
欺诈和非法竞争
专利权成为出售对象
记者在某APP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同一主办方多次举办方向不相关的“高水平”国际比赛。记者致电该单位咨询某次竞赛事宜。工作人员表示,本次比赛的胜率在75%以上。报名网站拥有专属考前题库,原题超过60%。 “不仅比赛水平高,而且获奖也很容易。”
主办方举办的另一场行业挑战赛上,打着“快报名参加考试,快拿证书”的字样,并表示“报名后就可以参加考试,时间自由度很高。考试结束后,就可以参加考试了。” ,您可以在线联系该职位。”人员可以获得电子版证书,纸质版将统一邮寄。”
业内人士透露,此类竞赛是为综合测试意外加分的学生量身定做的。除所获奖项及获奖者姓名外,还会写明“兹证明××同学参加××英语比赛”等信息。 。
范修迪认为,一些竞赛组织者缺乏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他们在组织学科竞赛的过程中,无法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其目的只是为了赚钱。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参与这种“比水”的。如果不参加,可能会在学校的评优中被淘汰。如果把主要精力都花在想方设法提高综合考试成绩上,学生就无法静下心来努力学习。
“竞赛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水赛’背离了教育的目的,造假和学术不端不是学科竞赛的初衷。这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也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学术不端的风险也会导致一些学生失去对科学研究的敬畏感。”范修迪说。
记者注意到,也有一些比赛有模仿秀,举办的比赛与常规比赛只有一字之差。如果你不仔细辨认,你很可能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公开信息显示,北京某教育文化公司接到教育部通报,其举办的一系列与知名赛事极为相似的赛事属于非法竞赛。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葛友山表示,山寨活动的组织者可能需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以营利为目的的山寨社团举办的比赛,可能会受到行政监管部门严厉查处,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如果山寨赛事在赛事名称、品牌等方面与常规赛事相似,导致公众误解,可能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不正当竞争。必须承担赔偿损失、停止侵权等相应民事责任。
“为了吸引学生参与而过度宣传,可能会被视为虚假广告。如果这些证书实际上没有相应的价值和权威,而是误导公众认为其代表高水平或权威的外部资质,则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葛友山表示,如果通过虚假宣传或者不正当手段从事不正当商业竞争,或者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资诈骗行为,也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非法经营罪等罪。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不少接受采访的学生对此感触颇深。很多学生认为,一些机构是在唬人,举办一些看似规模较大,实则“水”的比赛来帮助学生加分。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一己私利,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相反,他们抓住了一些学生应得的东西。授予资格。
记者调查发现,为了在综合测试中获得分数,版权和专利权也成为买卖的对象。
去年本科毕业的李子木发现,很多想考研的同学在网上花300元购买软件版权。 “我们学校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为了鼓励学生更加创新,拥有软件著作权、专利权、外观设计权等的学生在综合考试成绩上可以额外获得5分,所以有的学生开始到处寻找‘捷径’。”
记者注意到,在不少购物、社交软件中,都有类似“××专利申请助手”的广告。添加联系方式后,对方告诉记者,不少学生向他们购买了专利,并增加了学分。你只需要告诉他们学什么专业,学校就会拟出几个替代名称。付款后,机构承担全部责任,您无需做任何其他事情。
“我已经为很多想要加学分的学生申请了软件著作权,放心吧,没有风险。”陕西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强烈推荐购买“软件著作权”。
上海某大学的一位老师刚刚结束研究生面试。她告诉记者,采访时,她看到很多学生携带多篇不相关的论文、专利和项目。 “大学只有几年时间,怎么能完成这么多跨学科的任务?很多话题与学生的专业无关,但学生却有这样的成就。这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反作用,让人质疑其合法性。”这些荣誉的来源。”
定期更新比赛名单
严厉惩处学术不端行为
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65号),倡导大学生积极发展科学技术竞赛。科技竞赛,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对于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发展,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体系日趋完善,竞赛项目不断增多,参与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为规范大学生竞赛活动,教育部于2023年发布了《2023年全国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其中84个项目列入竞赛名单。
受访专家认为,大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时,应清楚了解竞赛的权威性和认可度,评估竞赛的专业性和难度,警惕虚假宣传和过度承诺,防止参加“水竞赛”含金量未知。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竞赛主办方等需要共同努力,切实规范学科竞赛,推动学科竞赛回归“育人”的根本。
“一些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异化,主要责任在竞赛主办方,‘拨乱反正’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整顿。”范秀地表示,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坚决遏制和打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的各种异化、乱象。这样的形象让学生们能够安心、安心地学习,不会因为竞争中的不正当利益而受到干扰。一方面,管理部门要出台大学生学科竞赛相关管理规定,确保竞赛活动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比赛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处理比赛中的乱象。项目主办方采取公开警示、警示等方式,防止误导、欺骗公众。对于不能保证公平、公正竞赛结果以及因多次举报各类问题而无法改正的竞赛项目,管理部门应取消主办方的承办资格。
葛友山表示,根据现行法律和相关政策,竞赛组织者通常需要具备特定资质。一般来说,正式比赛的主办方应该是在国家编制部门和民政部门注册的正规组织。主办单位承担评价表彰项目开展的全部费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参与单位和个人收取费用。 “任何赛事的收费行为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常规赛事的组织者,特别是涉及国内、国际赛事的,必须具备相应的审批程序和运营资质,必须具备合理的资质和规范的运营流程。” 、场地选择、设备配置等都需要符合一定标准,主体竞赛应有明确的法律或政策依据,并应公开透明,避免侵犯消费者权益。
葛友山提出,需要从法律角度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防止“竞水”现象的发生,并通过合理的法律解释,加大对山寨事件的处罚力度。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水上竞赛”和非法竞赛的监管,引导学生有序参加正规竞赛,坚决抵制非法竞赛。不在名单上。
“建议监管部门实行‘黑名单’和‘黑名单’管理制度,定期更新和公布竞赛‘白名单’和‘黑名单’。加大竞赛管理政策和竞赛名单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识别度。”监管部门应予以指导,“白名单内的竞赛主办方将提高竞赛质量,保证竞赛的公益性和教育性,通过组织竞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水平。”友山说道。
对于非法竞争,葛友山认为,必须通过严格执法来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各监管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形成更加有效的监管机制,共同打击“竞水”和非法竞争。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式,提高监管效率,确保各项监管措施落实到位,切实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建立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揭发、举报‘竞水’和非法竞赛行为,确保社会各界能够便捷地向监管部门举报违规竞赛线索。葛友山表示,有关部门和举报内容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共同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对于在竞赛活动中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导师和学校,范修迪认为,管理部门也应该考虑给相关责任人及其单位留有失信记录,或者在资源配置时区别对待,以便这是为了消除或者遏制不当得利造成的负面示范效应。涉嫌违法问题的,必须移交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她认为,大赛主办方应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大赛各方面的公平、公正。同时,信息全过程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各方监督。竞赛主办方必须认识到参赛者遵守学术道德和行为规范是获得公平竞赛结果的前提,必须严格查处竞赛中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问题。学校要制定健全学生学科竞赛管理规定,强化对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管理和指导责任;认真区分各类竞赛及其奖项的实际情况,对那些缺乏“含金量”的竞赛和奖项,不应给予相关学生“加分”奖励政策机会;充分发挥其对学生学业和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功能。
“只有比真才实学的学科竞赛,才能体现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发挥学科竞赛应有的教育功能。”范秀弟说道。
(法治日报文章采访的学生均为化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