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PP二维码
联系我们
APP二维码
返回

寒冬腊月黄土高原上的唢呐声:常石畔村的年味与变迁

来源:网络   作者:   日期:2025-01-26 10:04:00  

站在山洞前的山坡上,常小川从衬衫胸前的口袋里取出了一支全新的哨子。 ”。

曲调悠扬,声音饱满。他随着旋律翩翩起舞,与身后的蓝天黄土融为一体。梨树上挂着红红的灯笼,浓浓的年味。记忆中飞扬的土路已经看不到泥土了,取而代之的是直通村庄的柏油公路。

常小川的家乡——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斗镇常石安村,地处黄土高原夹缝之中,曾经是陕西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米碎那中的“长氏流派”诞生于长石湾村。

据《米脂县志》记载:“唢呐在米脂传数百年,形成了米脂唢呐音乐的独特风格。殷斗乡长石村八代唢呐世家” ——已知……”

在陕北,红白喜事都离不开唢呐。作为“常家班”传承人,常小川每年春节都非常忙碌。

“这几天,我忙着全国秧歌展的排练。除夕和初一这两天,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初二,工作都是满的。”手指一动,常小川高兴的说道。

与其他地方的唢呐不同,水音唢呐的杆较长,碗较大。哨子由薄片改为布袋。 “这个吹出来的声音更是有高度的关联性,这是我们陕北自己的创新。”米脂县唢呐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常少军说。

水米唢呐常以“乐队”的形式呈现,由两只唢呐、一面小鼓、一面小木偶、一面铜鼓组成。每当春节,乐队的阵容更是强大,通常与陕北秧歌相结合,呈现出温馨喜庆的民俗画卷。

唢呐和谐,击鼓,黄土地上的人们用最热烈、最直白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理解。

爷爷吹唢呐,爸爸吹唢呐,常小川从小也吹唢呐。 “跟着乐队去吃好吃的。”常小川回忆,对于当时的贫困山村来说,吹唢呐是一门赚钱的手艺。

那时,16岁的他出生了,他跟随表弟常之林夺取了唢呐的生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出沟壑。 “我们必须找到更多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这是常小川当时最大的心愿。

2008年,水马索阿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建项目,拉开了水马索阿保护传承的帷幕。经过多年的发掘和整理,并邀请专家对碎米唢呐进行长期培训,许多传统唢呐符号和技艺被抢救和恢复。 2017年,米脂县组织民间艺人组建了陕北最大的唢呐打击乐团——米脂盲人乐队。

作为乐团的一员,常小川梦见他带他出国了。

2019年,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米脂黑乐团与新加坡华乐团联合演出《永远的山丹》。 “这么多观众站起来欢呼鼓掌,太自豪了。”想起常小川还是难掩激动。 “演出结束后,很多外国人都来看我们的唢呐长什么样。”

乐团团长任宇鹏介绍,乐团已巡演全国50多个城市,完成百余场演出,4次走进国家大剧院。

2024年9月,米脂吹乐团受邀到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参加陕西粤港澳活动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陕西及香港孔,再次获得好评。

“我要继续钻研技艺,把唢呐吹得更好,并传承下去!”从黄土高原到国际舞台,常小川的愿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临近春节,四面八方的旅人踏上了回家的路,聚老迎老。

1月22日,2025年全国秧歌秀暨“陕北榆林跨年”活动正式启动。碎米唢呐、衡山老腰鼓、陕北秧歌等一批黄土国家非遗上演。

常小川和常之琳又演奏了一首《大块头》,这是常小川最喜欢的歌曲。高音高亢,低音温柔,像一首歌,乐声回荡在陕北的沟里。

冬季黄土高原千里冰冻。当春夏季节郁郁葱葱时,唢呐的新声也将再次吹响绿油油的黄土高坡。 (记者 张静品 雷潇潇 邹静怡)

新华社西安1月25日电

分类: 股市
责任编辑: admin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