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24年科技创新突破:全球首创煤加氢气化技术、零碳排放矿用卡车等多项成果落地
连日来,位于海林格新区、总投资约12.5亿元、正在建设中的自治区科技“突击”工程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仿真装置的试制研制。
项目汇聚了习安交通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航天科技集团的顶尖人才,致力于打造国内首个对标国际领先水平的航天跨尺度测量对标大型科学装置。“高性能光栅作为高端装备的眼睛,是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可以推动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链条、航天强链、大数据产业金融链的创建,实现从创链、强链到一体化链条的升级。”习安交通大学教授、内蒙古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刘洪忠说。
这是内蒙古“先导”态度的一个缩影,推动科技“突破”工程。2024年,在自治区党委科技委的全面领导下,全区各部门、团市、各创新主体齐心协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推动全区多点“突破”的良好局面, 创新水平将继续上升。
2024年,内蒙古发力改革加强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关于实施“人才振兴”工程若干政策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规划体制优化改革方案》、《关于深化金融研究基金管理改革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容错与改革方案》、《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容错与改革意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容错与出台了《豁免清单》等政策措施,构建“1+7”科技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快速发展搭建四梁八柱。
“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科技新政具有重要意义,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使我们更加有信心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事业。”内蒙古自治区微尺度物理与原子制造重点实验室主任、内蒙古大学教授赵世峰说。
国家乳品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研主任王彩云正在做实验。
2024 年,内蒙古将努力优化创新平台布局。国家乳品技术创新中心、稀土新材料制造创新中心、专用车和白云鄂博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两个国家示范区进一步发挥了作用。河包鄂国家自创区、国家草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位于大青山和鄂尔多斯的两个内蒙古实验室全面打通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转化和应用—生产经营”链条,为科研体制改革铺就了新路径,树立了典范。
2024 年,内蒙古在提升创新主体能力上大做文章。科技企业“双增双促”和企业科技通讯员行动成效显著。该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超过 2,000 家和 3,000 家。本地区内水平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比例已达到全国中游水平。
依托“梦科居”,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团队达成了2000万元的“功能性乳酸菌菌株”转让合同,转化金额在自治区高校中名列前列。
2024年,“梦科居”创新驱动平台持续放大创新资源的聚合融合效应,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团队达成2000万元的“功能性乳酸菌菌株”转让合同,转化金额为自治区高校中最大。内蒙古农科院陆占元团队用 5 天时间完成了 300 万元的线上大型科技成果交易。2024 年,该地区技术合同登记数量和成交额分别同比增长 8.7% 和 33.6%,突破历史新高,为区域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这一年,我们建机制、搭建平台、加强协作、促发展,加快创新资源集聚,让创新更有信心,创新“产学研”价值更高,创新动能更强,创新生态更优,内蒙古创新创造氛围更加浓厚。
今年,内蒙古全面启动自治区科技“突破”工程36项重大攻关任务,总投资28.17亿元,生产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生产线填补空白。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稀土冶炼分离项目在包头市投产,世界最大单厂煤制烯烃项目在鄂尔多斯投产,赤峰市地质勘探单位在铀矿勘探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乳铁蛋白定向萃取保护技术荣获全球乳品行业最高奖......内蒙古科技成果硕果累累,科技“突围”工程亮点多,引领自治区科技创新工作驶入快车道。内蒙古的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上升4位至第24位,全社会的研发投入上升到全国第22位。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年实现零突破,向内蒙古科技进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放眼北疆这片土地,创新充满生机。内蒙古在新征程上奋勇追赶、超越破浪。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