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至1.75,释放稳汇率信号,专家解读政策影响
今日,监管层再次释放稳定汇率的信号。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一早宣布,自1月13日起,将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至1.75。专家表示,此举可加大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调整力度。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拓展跨境资金来源,缓解外汇市场美元供需紧张的局面。
近期,央行释放了明确的稳定汇率的政策信号。不仅反复强调“三个决心”,还在香港市场发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600亿元央行票据,并暂停公开市场购买国债。专家表示,一系列调控操作表明当前政策仍将维持汇率稳定。随后,监管层还将有多种稳定外汇市场的工具,包括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降低境内美元存款利率等,可以随意使用。
1月13日凌晨,央行官网还发布消息称,中国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会议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行长潘功胜今日在第十八届亚洲金融论坛上也强调,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维护外汇市场稳定运行,将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坚决纠正市场顺周期行为,坚决处置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增加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缓解外汇市场美元供需紧张状况
1月13日,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5提高至1.75,自2025年1月13日起实施。
东方金城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表示,提高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可以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从而增加国内美元流动性缓解外汇市场美元供求紧张的局面。 。 “这是继1月9日央行决定在香港市场大规模发行600元央行票据后,监管层再次释放明确的政策信号,要求在较短时间内稳定汇率,旨在防止短期内人民币贬值预期过度积累,保持外汇市场稳定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此前曾通过调整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对外汇市场实施调控:2021年1月,为了控制人民币过度升值,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下调至1; 2022年10月和2023年7月,为控制人民币过度贬值,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分别上调0.25至1.5。
近期人民币波动加剧。监管机构还可以使用哪些其他工具来稳定外汇市场?
“除了加强在岸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调控外,适度调整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提高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王庆指出,监管也可以选择对境内企业海外融资采用下调的方式。宏观审慎贷款调整系数(控制资本流出)、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向境内释放更多美元流动性)、降低境内美元存款利率(抑制国内购汇需求)、提高风险准备金远期售汇比例(抑制国内购汇需求)等政策工具。
稳定汇率态度坚定
近期,央行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表明了稳定汇率的明确决心。王庆表示,着眼于有效应对外部经贸环境变化,2025年人民币汇率弹性将趋于增强,贬值承受能力也会增强,但仍将继续波动。两个方向都围绕合理均衡的水平。短期来看,考虑到美元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的强势运行,人民币跌破7.3后可能仍有一定的下行空间,但外汇市场的风险并不大,尤其是在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 CFETS等三大篮子,反映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人民币汇率指数继续处于强势、稳定增长的状态。
1月13日消息,中国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会议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并再次强调“三个坚决”,即坚决纠正顺周期市场行为、坚决处理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1月10日,央行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1月起暂停公开市场购买国债,并根据国债市场供需情况适时恢复操作。 。 “2024年12月中旬以来,1年期及以下短期债券收益率快速下降,并呈现向长端传导的趋势,收益率曲线下移加剧了汇率压力。债券收益率继续维持高位,“中美负利差持续加深。因此,央行目前决定暂停国债购买操作,主要是从稳定汇率、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表明了引导利率回归合理定价的决心和意图。”国联首席分析师李庆河表示。固定收益快递。
1月9日上午,央行宣布将在香港市场发行60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此前,香港人民币央行票据发行规模一般在10-200亿元,但此次创下历史最大单次发行规模。嘉强集团高级分析师陈杰瑞表示,随着央行在离岸市场发行更多央行票据,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将进一步收紧,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可能会出现下滑。短期内将限制在7.35以下。
今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7.1885,上涨6点。 “预计特朗普新政策明确后,中国政府可能会重新评估其外汇政策。目前仍将保持汇率稳定,官方中间价可能会逐步升至但不超过7.20水平, ”陈杰瑞也说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