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行业自救行动:33家企业签署自愿控产协议,共促产业可持续发展
12月4日至6日,2024光伏产业年会在四川宜宾召开。会议期间,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牵头33家企业召开座谈会,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据协会会后披露,“与会企业代表充分讨论了如何防止‘卷入’恶性竞争,并在上一轮会议的基础上,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坚决致力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据澎湃新闻报道,这是10月份以来光伏行业召开的一系列自律会议之一。去年四季度以来,光伏主产业链持续失血,寒冬见底,亏损规模远大于此前。据悉,覆盖光伏制造各环节约90%产能的33家企业在宜宾座谈会上签署了自愿控制生产自律公约。这是中国竞争激烈的光伏产业在困难的情况下为求生存而采取的罕见的协调行动。
行业关键时刻,光伏“欧佩克”正在形成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光伏行业年会在开幕前就被强调为关键时刻拯救行业的转折点。
在这个销量增加、亏损濒临的关键时刻,行业团结和自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伯华在会上介绍,今年1-10月,光伏产业逆境中前行。在制造端、应用端、出口量扩大的同时,产业链价格、制造端产值、出口量大幅增长。衰退。各环节价格较2023年高点下降60%-80%,2024年下半年大部分环节将亏损运营;前三季度光伏制造业产值下降超44.7%,超过5700亿元;光伏企业亏损持续扩大,121家光伏上市公司中有39家净利润亏损,龙头企业亏损更为严重。 “本次行业波动造成的损失规模远远超过前三次行业波动(指2008年金融危机、2012年“双反”疫情、2018年行业政策调整)。”
“现在行业普遍在失血,没有利润,毛利率极低,那你用什么资源和资金来创新呢?”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会长、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呼吁加强行业协作和自律。 “现在有些公司低于成本出价,这无异于‘自杀’。我经常问(这些公司),你们为什么这样投标?他们想把别人压死,认为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低于成本投标,认为别人死了,你就活了,这是极其错误的。 ”。
隆基绿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在会上坦言,行业经营主体过多,导致过度竞争。他援引国家能源局一位领导的话称,“涉内涉外、赔钱挨骂”是当前光伏在国内外市场的写照。
随着光伏企业财报压力和库存压力不断加大,协同产能控制、负荷削减成为解决行业“囚徒困境”的唯一出路。
澎湃新闻从业内获悉,参加宜宾闭门会议签署自律公约的33家企业几乎覆盖了硅材料、硅片、电池片、组件领域的所有一二线企业。他们集体同意有意识地控制产能和出货量,避免盲目扩张。 。对于市场上流传的生产配额数据,一些参与自律公约的企业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该数据中存在虚假数据,存在不少数据差异,仍需等待最终的官方版本。
综合多家机构意见,光伏行业企业自律框架已经形成。根据产能和出货量,对硅材料、硅片、电池片设定不同的系数。计算年度出货量时还考虑了行业限制。模块根据出货量计算。配额以系数的形式给出,公约规定了一些处罚措施。据光伏自媒体“前滩浩科技”介绍,自律公约由各企业法定代表人签署,并有专业律师团队等第三方机构参与,并具有约束机制存款。下一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将组织专业团队,对全国300多个光伏基地的产能进行现场核查确认。此次自律公约预计将于2025年元旦前后正式生效。
在石油行业,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通过协调成员国石油政策和生产来维持油价稳定。长期以来,关于光伏版“欧佩克”的呼声不绝于耳。在本次年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也强调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石油也有产能过剩的情况,但是跟OPEC和几个大国,大家都讨论过了,油价高的时候,会适当释放一些产能,在价格低的时候收缩,龙头会少释放一些产能,多减产,这也是一种抑制手段。”
“自律”可持续性测试
目前行业普遍看好产业链价格,但考虑到行业淡季和自律执行节奏,春节后更明显、更大幅度的价格上涨可能会加速。
人们对自律的约束力仍存疑虑。有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在缺乏有效监管和处罚措施的情况下,企业自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值得怀疑。 “该行业目前普遍面临亏损。如果严格限产,价格肯定会上涨。我们不排除一些公司会利用这一点的可能性。”价格反弹,悄悄降价以增加出货量。”
“如果不能推出,就需要进行调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行业专家组副主任卢金彪告诉澎湃新闻,自律大会的背后,是光伏企业调整产能主动性的增强。如果不主动低负荷去库存,卷入亏损的现状将难以改变。卢金彪表示,多晶硅、硅片行业的“自救”行动已经在进行中。 “四季度以来各多晶硅企业负荷明显减少,预计12月份接近10万吨,当月供应量低于硅片企业投入量,硅片库存开始调整第二季度,目前周转库存已降至20天使用量。”
会议期间,加强行业自律,抵制无序低价竞争,如何确保自律有效落实成为热点话题。
“最近,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机电商会、国家能源局正在组织一些反内卷会议。但企业很难自律到一定程度,进入深水期,因为每个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这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有时,我们可能会放弃共同的行为准则。”阿特斯阳光电力高级副总裁熊海波强调,在行业调整期,企业必须有勇气减排,才能度过周期。此外,政府也必须做到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特别是在新项目建设之前,出台相关的宏观政策调控。
“自律不能变成期待别人自律,你不自律,光伏产业就是大家的,我们还是要扩大自律,自己限产限价。”安徽华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晓华表示。
“为什么中国企业很难做到联盟或者自律?我觉得不一定是真的。自律不是责任的问题。如果企业不自律,继续报低价,继续扩大生产,扩大低质量产能,如果你想比别人活得更久,就别天真了。”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钱晶表示,自律是所有领先企业此时必须要做的事情,中国的企业联盟也可以从战略上、阶段性地形成力量,必须自律。
浙江正泰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川认为,行业协会在推动自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对于企业来说,如何确保做出自律承诺后真正落实?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其次,当企业未能履行自律行为时,行业如何达成共识并制定有效的惩罚措施。
高晶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志群表示,要实现光伏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具备三个自律。一是质量自律。他强调,行业和企业都要高度警惕。 “如果这样的恶性竞争让中国光伏品质名片丢掉,那就太可惜了。”他还表示,每个企业在价格上还是需要自律,“现在看到一些做法是很可悲的。”很多企业都在成本线以下拼命挣扎,但这种拼命挣扎的时间是有限的。 “三是产能利用率自律。”我在公司内部经常说,如果我们的库存达到一定程度,就要立即拉高警戒线。 ,我们必须限制它。我们是在长跑,而不是短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