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江文月、吴贝贝
“嚼起来真是又香又甜!”走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美食品尝室,刚出锅的热腾腾的白米饭端到了碗里。颗粒清晰,入口富有弹性,余味甘甜。 。如今,更多发展中国家的餐桌上供应着这样的大米。
杂交水稻种植是我国首次向国外转让的农业技术,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自1979年以来,杂交水稻已传播到五大洲近70个国家,国外种植面积近800万公顷。
水稻种子出海如何克服“水土不服”问题?杂交水稻如何引领“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记者近日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中走访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袁隆平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探秘故事让中国科技“种子”播撒到世界沃土。
在海外,大部分水稻种植在东南亚、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隆平高新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季少勤表示,水稻不具备很强的生态适应性。国产高产品种直接种植在热带多雨地区,很可能遭遇严重病虫害,导致绝收。 “因此,杂交水稻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必须‘研发先行’,大力推进本土化育种。”
隆平高科于1999年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作为主要发起人创办。作为全球十大种子公司之一,拥有以商业育种系统和智慧育种平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体系。杂交水稻市场占有率居世界第一。
农民把种植放在第一位。种业是发展农业的“芯片”。隆平高科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黄丹表示,通过合理分割杂交水稻育种流程,科研变得更加专业化、规模化、智能化,“就像工厂的车间一样” ,这使得新品种的诞生时间从原来的8-10年缩短到了4-6年。
2004年,隆平高科成立了海南热带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自2007年起,先后在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越南等地设立研发中心,通过与各国优质种质资源杂交,实现全球“穿梭育种”。据了解,隆平高科拥有34个杂交水稻品种通过海外审定,其中菲律宾、巴基斯坦杂交水稻市场占有率位居当地市场第一。
“今年夏天,巴基斯坦遭遇了罕见的高温,当地很多进口杂交水稻的结实率只有5%-10%,而我们本地培育的耐高温品种的结实率达到了50%-60%。 ”荣获“中国隆平高科水稻首席专家杨元柱荣获“种业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1984年,袁隆平院士创建了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并担任首任主任。截至目前,中心已举办30余期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专家、学者和官员前来参观、交流和培训。
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徐静波表示,近年来,中心与马达加斯加联合培育了4个新品种,增产2.5-3倍。 。当地最大面额的纸币上印有杂交水稻。图案。
今年10月,中马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成立并启动建设。 “年底,我们将派出技术团队前往马达加斯加,与当地大学合作,将这里打造成非洲的杂交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国家间国际科研合作的典范。”倡议。”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学生袁隆平院士透露。
袁隆平院士生前曾多次描述过他的两个梦想。一个是“草下乘凉的梦想”,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如果世界上一半的稻田都种植杂交水稻,每公顷的产量就会增加。按2吨计算,可额外养活4亿至5亿人。
“新一代种业人的使命就是延续袁先生的梦想,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纪少钦说道。 (超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