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召开全省科技大会,吹响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号角
技术必须无处不在、无缝连接,从各个方面武装我们的行业。 10月17日,广东召开全省科技大会,再次吹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号角。对比科技强国的基本要素,广东省委、省政府着力实现科技高水平自力更生、深入实施,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创新活力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别在浩浩春风中流连,踏上山顶,再看睁眼。
目前,一支由7.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万家企业、超过135万研发人员、722万高技能人才、2019万技能人才组成的庞大队伍正在大湾区蓄势待发。梦想着大海和天空。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
注重创新就是注重发展,追求创新就是谋求未来。
17日的省科学技术大会上,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 218个获奖项目(人)中,突出贡献奖1项、自然科学奖31项、技术发明奖11项、科技进步奖132项、科技合作奖5项、青年科技创新奖20项、科技成果推广。 18个奖项。
“一批科技人才在各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受到表彰,这是广东省与科技人才的双向之旅,不仅彰显了广东省对科技创新的鼓励,也凸显了科技人才对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的贡献。” “最新贡献。” 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致辞中表示。
辉煌夺冠团队的背后,是广东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日益宽广的道路。
——近年来,广东科技创新实力显着增强。 2023年,广东R&D投入强度将增至3.54%,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数量、有效发明专利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在今年6月公布的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中,广东牵头或参与合作的成果共有53项获奖,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广东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持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彭城、广州两个国家实验室为主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步形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领先科技企业实力不断提升。
科学技术是立国之利器。国家靠它强大,企业靠它取胜,人民靠它改善生活。
今年5月,广东某公司研发的中国第一台完全自主研发的A3激光复印机发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打印机引擎、SoC主控芯片、LSU激光扫描单元等核心关键部件,标志着我国打印行业的又一突破。 “卡脖子”技术问题。
“回顾行业前进的道路,我们坚持核心技术突破、品牌建设,做‘中国人自己的打印机’。我们逐步建立了强大的专利技术和管理团队并不断前行,推动了中国印刷产业链本土化的突破。”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张建州说。
——近年来,广东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多项突破。除激光打印机外,广东在新一代通信、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储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在体外膜肺氧合系统、高端核磁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共振设备、手术机器人等领域。外国垄断。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绩来之不易。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也是‘深港澳’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二,当前,广东在世界创新版图上占据重要地位。”广东省科学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表示。和技术。
用优质技术武装现代工业
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广东的突出特色和优势。广东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及时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特定行业和产业链,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应运而生。
在17日举行的广东省科学技术大会上,鹏城实验室牵头、云天励飞等单位参与的“国产E级高性能人工智能算力平台”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表示,我国首个自主可控E级智能计算平台又名“鹏城云脑二号”,目前已支撑培养一批高级人才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应用,对于支撑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正在继续在产业科技互促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流程创新链,用科技创新推动带动生产力新质飞跃,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夯实基础,强化科技创新源头功能。
今年10月,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进入最后阶段。主要探测器装置已基本完成,预计11月底完成全部安装任务。
“超级平台”正在产出“超级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门中微子实验首席科学家王一方表示,科研人员研发出国产新型光电倍增管、高性能液体闪烁体研制等一系列前沿技术、超大高精度探测器、超大跨度实验舱的设计与制造。该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充分体现了大科学计划对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广东正在深入实施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越广东”计划,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广东省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基础研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支持和鼓励科技工作者闯入创新‘无人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23年广东省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徐一刚表示,“正是因为创新氛围,广东大力营造了能够专注于基础科学研究,并在克拉通破坏、大型火成岩省、东亚大地幔楔等前沿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分数。”
——优化供给,协调产业需求,找准技术创新突破。
南方电网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和技术前沿,研发出全球首套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解决方案,首次将柔性直流提升到±800kV特高压水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广东快速涌现。一个重要原因是大湾区市场的催化作用。
广东坚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制造业为主体,积极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及时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特定行业和产业链。 2018年8月起,广东启动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九大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截至目前,共组织实施12批754个项目。
广东正在大力实施“广东强核”和核心软件攻关等工程,深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赋能工业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产业做大、做强、做优,重点20个国家级创新产业集群和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需要升级改造,开展定向科学研究,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推动转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由广东省科学院孵化的广州中科云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领先的低空无人机遥感运营商,并完成B+轮融资,市场估值12亿元。其成功的背后,除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外,还离不开成果转化和业务孵化。
如何有效连接前端研发和后端应用?广东给出的答案是,打造供需匹配的平台载体,构建激励相适应的创新生态系统,持续为企业、产业、发展带来创新。
以大湾区国家创新中心为主要平台,广东正在打造“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有组织的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总部4个直属创新平台引进聚集了600余名创新团队,4个省级分中心聚焦区域产业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推动产学研相互促进的重要力量。工业和科学技术。
——增强企业活力,带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企业是新生产力发展的微观基础。在广东,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来自企业。
从数量看,广东拥有高新技术企业7.6万多家,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从品质看,华为、美的、比亚迪等一批领先科技企业在全球树立了榜样。
为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提问者”、“答案”和“引领者”作用,广东完善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支持企业部署建设建设高能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和省级科技攻关。通过任务等方式,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的好帮手、研发投入的主力军、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孵化器新技术、新企业。
坚定承担科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广东责任”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支撑。广东坚持统筹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与立并重、先建后破,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9月29日,深圳工业大学正式成立。作为教育部按照新标准首批设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之一,深圳工业大学秉承“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新办学理念,并在“不合理且行不通”的学科交叉点上建立专业。探索人文观念的新理念、新路径。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不是成立时间的‘新’,而是发展模式的‘新’和发展内涵的‘新’。”深圳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始院长范建平表示:“我们希望把深圳理工大学打造成培养未来战略科学家、杰出工程师、和创新型企业家。”
一座崭新大学的背后,是广东加快支撑综合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的大胆探索和破冰勇气。
10月1日,《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实施,提出多项创新制度措施,全方位推动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确保“长远” ”的科技创新。
例如,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方面,探索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授予具有职务科技成果的人员。在预先约定利益的前提下完成科学技术成果;在基础研究“硬投入”方面,要求省级财政用于基础研究的科技专项资金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科技金融方面,明确建立健全国有创投机构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推动国有创投机构加大对早期科技企业的投资支持力度...
“这一系列措施将有效调动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有效推动‘组织科研’在广东省的实施。”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廖兵说。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最终取决于高端科技创新人才。近年来,广东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不断深化和拓展人才引领发展的制度优势、产业科技创新优势、粤港澳人才协作开放优势。港澳及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优势。
今年1月20日,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广州发布。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实验室副主任徐涛等在广州成立的科研团队不断努力的结果。
“我们立足自身定位,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急需方向,积极寻找人才、以人才吸引人才、以竞赛吸引人才、以项目吸引人才。在钟南山院士等人的带领下,我们建立了一支多学科、年轻的学术骨干队伍,我们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并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徐涛说。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坚持以人才为本,把科学研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坚持创新为灵魂,加快引进华南理工大学组织的10项科研项目,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坚持以转型为关键。 ,构建以化工为技术创新源头、企业为创新转化主体、以产业需求为目标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表示,将全力满足广东高质量发展需求,利用“双一流”建设和广州国际机场建设以校园为双引擎,加快引进教育、技术、人才“三位一体”有组织的科研体系。该行动计划将为广东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展望未来,广东将努力写好科技创新大文章,不断强健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骨头”,在科学前沿交出合格的广东答卷和技术和竞争的第一线。
(本报记者 陈凯兴 王攀 马晓成 詹亦佳)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