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PP二维码
联系我们
APP二维码
返回

2024年科创板业绩预告:101家公司预喜,半导体行业营收前十强揭晓

来源:网络   作者:   日期:2025-01-27 14:51:24  

上述338家已发布业绩预告的科创板公司中,营收上限前10名的公司分别是海光信息、精禾集成、中微、佳源科技、百微存储、格科微。 、新联集成、SmartSite、精辰股份有限公司、盛美上海。除佳源科技外,其余9家公司均为半导体行业公司,营收规模上限预计将超过58亿元。

image

科创板企业2024年业绩预告营收前十名排名(数据截至1月26日)

业界认为,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复苏和需求的增长对半导体行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半导体行业需求的快速增长。

从预测净利润金额来看,已披露业绩预告的公司中,百利天恒U、海光信息、中微、澜起科技、埃利斯、九号公司、华海清科、特宝生物、晶晨生物、三盛国健净利润规模跻身前十。

image

科创板公司2024年业绩预告净利润排名前十(数据截至1月26日)

半导体设计端:AI算力、存储和高端消费电子“最赚钱”

根据营收上限统计,科创板前10名企业中,半导体行业企业有9家。其中,业务涵盖芯片设计的公司有5家,分别是海光信息、百威存储、格科微、SmartSite、晶晨科技。聚焦AI和智能手机产业链,这些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取得了爆发式的业绩,成为2024年的“尖子生”。

其中,海光信息预计2024年营收上限为95.3亿元,在已披露年度业绩预告的338家科创板公司中排名第一。

海光信息表示,2024年,公司CPU产品将进一步拓展市场应用领域,扩大市场份额,支持数据中心、云计算、高端计算等广泛的复杂应用场景;在AIGC时代背景下,DCU产品快速迭代发展。凭借高算力、高并行处理能力和良好的软件生态,支撑计算基础设施、商业计算等AI行业应用。

芯创和商用市场的增长将进一步推动国产计算芯片的发展。据赛迪智库报告显示,随着国内新创产业进入新的发展周期,新创硬件市场空间将加速,预计2026年将达到7889.5亿元。x86指令系统具有最高的生态适应性和仍占据服务器市场90%以上的份额。本土化空间巨大。 “海光目前掌握x86指令集完整源代码,并在此基础上持续迭代开发国产C86系统,完成先进安全的微架构和系统设计,覆盖广泛的应用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芯创芯片市场份额,其中政务、电信、金融等重点领域呈现强劲增长。”

在商业领域,随着字节、小米等公司开始布局算力集群,群智咨询半导体事业部高级分析师杨胜新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应用算力集群未来几年的AI,增长趋势是比较确定的,各大厂商投入算力的趋势也是确定的。 “2025年,随着半导体市场‘中国为中国’的趋势更加明朗,国产算力芯片将有更多的应用机会。在当前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下,国产算力芯片商业化进程正在加快。”规模化可以加速国产计算芯片设计的迭代和成熟,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

受益于AI应用和叠加存储行业的复苏,百维存储预计2024年其智能穿戴存储产品营收约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公司表示,随着2025年AI眼镜出货量的增加,与Meta等重点客户的合作将不断深化,这将推动其智能穿戴存储业务的持续增长。

百维存储表示,以智能手机为例,随着大AI模型的广泛应用,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端侧AI的能力,不少手机厂商开始调整旗舰产品的存储配置,预计受益于AI手机的发展。产品方面,公司推出了面向AI手机的UFS3.1、LPDDR5/5X、uMCP等嵌入式存储产品,并布局了12GB、16GB等大容量LPDDR产品。

设备端AI应用也是2024年全球市场的焦点,这也体现在智能终端SoC芯片龙头Amlogic的表现上。精辰预计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59.21亿元,同比增长10.22%;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8.2亿元,同比增长64.65%。

据了解,Amlogic已有超过15款商用芯片搭载了其自主研发的端侧AI算力单元。 2024年,搭载自主研发端侧AI算力单元的芯片出货量将突破800万颗。其中,6nm芯片S905X5系列具备设备端AI能力,实现本地同声翻译、同声字幕等功能。商用6个月以来,已收到多家国际顶级运营商的订单。预计2025年6nm芯片的销量有望达到1000万颗以上。

SmartSmart和Gekko Micro都将在2024年实现高端智能手机产品中50兆像素图像传感器产品的量产和出货。Smartway表示,通过与主流智能手机厂商的合作,多款高端50兆产品将应用于主要智能手机领域。高端旗舰手机的摄像头、广角、长焦和前置镜头,普通智能手机的主摄像头采用50兆像素产品。高性价比百万像素产品出货量均同比大幅增长。与此同时,智能驾驶、座舱使用的汽车电子领域多款产品出货量也同比大幅增长,共同推动销售收入大幅增长。

晶圆代工与半导体设备同步扩产与国产化浪潮有望加速

晶圆制造和半导体设备属于重资产投资行业。随着2024年终端需求市场的有序复苏以及产业链本土化的趋势,不少龙头企业都取得了最大的业绩规模,并在即将到来的行业周期中开始新一轮的布局。

晶合集成、新联集成两家晶圆制造企业,随着自身产能持续释放以及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下游需求释放,业绩快速增长。

精合集成预计全年营收增长24.52%至30.74%,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增速预计为115.00%至178.79%。新联集成预计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约27.79%,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减亏约50.51%。

目前,上述两家晶圆厂也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强劲增长业务线。其中,晶合集成DDIC产品在不断巩固优势的同时,CIS已成长为公司第二大主轴产品。 DDIC和CIS产品营收占比分别达到67.53%和17.22%。公司40nm高压OLED芯片工艺平台已实现小批量生产,28nm逻辑芯片已通过功能验证。

新联集成方面,2024年12英寸硅基晶圆产品营收同比增长约1,457%。SiC MOSFET也已在领先客户实现快速导入量产。第二代SiC MOSFET芯片及模块生产线以高压大功率BCD工艺为主的模拟IC方向的增长曲线和第三次增长曲线正在快速增长。

根据中芯国际此前预测,全年营收预计在80亿美元左右,年营收增速约为27%,将好于可比同行平均水平。预计全年毛利率在17%左右。华虹半导体披露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高达105亿元。

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大陆晶圆代工产能同比增长约11.7%,增速与2024年基本持平。 2025年晶圆厂格局仍以AI/HPC、消费电子、汽车、通信、工控等品类为主。

群智咨询半导体事业部高级分析师杨胜新表示,由于芯片设计行业对工艺成熟度和产能供应稳定性的要求,较大的晶圆厂在订单获取方面将具有显着优势。 55nm以上工艺成熟的中小晶圆厂可能面临客户订单和价格竞争方面的挑战。

主流晶圆厂产能的稳定增长以及国产化需求的加速,显着提振了上游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的出货量。

中微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约为90.65亿元,较2023年增加约28.02亿元,同比增长约44.73%。公司表示,刻蚀设备和薄膜设备中,用于芯片关键制造工艺的高端产品新增出货量和销量大幅增长。

盛美上海预计2024年营收将达到56亿至58.8亿元,同比增长44.02%至51.22%。该公司表示,全球半导体行业已经复苏,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需求强劲,凭借技术差异化优势积累了充足订单。

以中国微电子和盛美上海两家公司为例,业绩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产能布局,应对新的产业周期。其中,中国微电子集团公司日前宣布,拟在成都建设研发生产基地及西南总部项目,总投资约30.5亿元,将于2027年投产;盛美上海定向增发项目已于近日完成询价回复的修订,募集资金将用于研发及工艺测试平台建设项目、高端半导体装备迭代研发项目。

群智咨询半导体事业部高级分析师杨胜新表示,晶圆厂产能的扩张必然会带来新的设备需求。虽然从全球范围来看,半导体设备市场的出货量增长并不明显,但从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行业来看,地缘因素带来的国产化趋势将为设备厂商带来更多机会。

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调查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制造设备国产化率约为15%,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预计在美国出口管制措施影响下,后续设备国产化进程将会加快。预计2025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制造业采购国产设备的比例将达到55%至57%,设备国产化率有望达到19%。

部分个股净利润增长可观,其他板块有望承压前行

从预测净利润金额来看,目前已披露的公司中,百利天恒-U、海光信息、美光、澜起科技、埃利斯、华海清科、特宝生物、晶晨、三盛国健、拉普拉斯分别是10家最赚钱的公司。

其中,百利天恒、海光信息、中微电子、澜起科技、埃利斯、华海清科等6家公司预计2024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上限超过10亿元“门槛”,分别是36亿。元、20.10亿元、17.00亿元、14.38亿元、14.30亿元、10.80亿元。

根据申万的行业分类,上述10家公司主要分布在电子半导体和医药生物两大行业,业绩尤为抢眼。其中,电子半导体企业5家,医药生物企业4家。

此外,科创板338家发布业绩预告的公司中,有70家公司预测净利润同比增长上限超过100%。个股方面,拓晶科技预计净利润增速最高,神工、成达生物分列第二、第三。

具体从行业来看,随着行业复苏、景气度持续回升,半导体等行业业绩增长尤为显着,医药生物、计算机、机械设备等行业部分企业扭亏为盈。

值得注意的是,医药生物、光伏等板块业绩承压。截至目前,公布2024年归母净利润上限亏损最大的10家科创板公司中,3家属于医药生物行业公司,另外2家属于医药生物行业公司。光伏设备领域的企业。

image

市场人士认为,从目前数据来看,科创板行业利润分化明显。从这些预亏公司的亏损原因来看,其中有一些是科创板尚未盈利的生物制药公司。很多公司虽然已经将产品商业化,但所获得的收入无法覆盖公司同期的研发投入,从而导致业绩不佳。损失。

其中,荣昌生物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较大。 2025年1月16日晚间,荣昌生物公告称,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约为17.1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收入约6.32亿元,同比增加增幅约58%。预计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亏损约为14.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亏损约4100万元。

对于业绩亏损,荣昌生物表示,今年公司新药研发管线持续推进,多个创新药处于关键试验研究阶段,研发投入加大。与此同时,Tatacept和Vidicitomab的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产品毛利率持续增长,销售费用率大幅下降。

君实生物预计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9.49亿元,同比增长约29.71%;研发费用12.74亿元,同比下降约34.24%;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12.92亿元,同比亏损减少约43.42%。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2.71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9.27亿元。

谈及亏损收窄,君实生物表示,2024年将加强各项费用控制,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销售效率。其中,2024年研发费用预计为12.74亿元,同比下降约34.24%。

尽管行业面临转型阵痛,但长期来看,医药行业的增长逻辑没有改变。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1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15912亿元,未来将快速扩张。预计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增长至20645亿元和27390亿元。

展望未来,2025年1月,银河证券研报表示,医药板块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整,整体估值处于较低水平,公募仓位偏低。 2025年,在支持引导商业保险发展的政策背景下,支付端有望小幅改善,创新药品和器械有望受益。

“我们认为医药市场将迎来复苏,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我们从短期和中长期确定性增长的角度选择标的,看好创新药和产业链持续发展今年一定能有好的表现。”银河证券进一步表示。

分类: 股市
责任编辑: admin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