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假律师诈骗:中老年农民工维权需谨慎,法律公信力不容侵犯
假律师的手段并不高明。他们针对有维权诉求的中老年工人,编织剧本、设下台词,炫耀自己有“特殊关系”,以获取受害者的信任。
假律师的不良行为不仅侵犯了受害人的权利,还给已经陷入维权困境的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抹黑了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由于假冒律师大多依托网络诈骗、异地作案,且涉案金额不大,受害人和相关当事人取证、处理面临困难,维权、打假困难,其深层次危害也不容忽视。
司法机关和各职能部门对于假律师造成的混乱始终是“零容忍”。尽管如此,假律师仍然时常欺骗人们。首先,由于它们具有较大的欺骗性,导致很多急需维权的劳动者难以察觉。其次,假律师已形成完整的黑灰色产业链,其骗取的代理费数额不大,一般不符合构成犯罪的法律条件。三是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打击力度不够,不法分子“一枪换地方”。
此外,中老年农民工成为“重灾区”,其深层次问题值得关注。一方面,中老年劳动者维权需求大,容易成为假冒律师团伙的“猎物”。另一方面,中老年劳动者普遍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并且强烈期望问题能尽快得到解决。这为假律师实施欺诈创造了机会。
对于假冒律师造成的乱象,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和严惩。首先,要建立法律屏障,保护农民工特别是中老年工人的权益。有关部门不妨采取先发制人干预、全程宣传普法、专项维权支持等方式,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劳动权益。同时,积极开展向工地、企业、厂矿送法律文书等工作,引导农民工科学、合法、准确地学会维权,防止农民工陷入困境。从源头杜绝假律师的骗局。此外,公安机关等有关方面要结合假律师诈骗典型案件进行普法,增强劳动者维权方向感,丰富劳动者维权工具箱。
假律师背后往往带有“高级”标签,比如公司名称中带有“法律事务”等字样,令人极其迷惑。骗子“专”行骗,针对不同人群,这给监管打击带来新的挑战和启示。面对如此差异化的欺骗行为,打击必须精准。预计有关方面的识别和打击能力将不断提高,假律师的生存空间将不断受到挤压。 (工人日报 徐超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