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2700项科技成果助力盾构机等工业重器国产化
这些年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不断攻关,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术,成功打造了国产盾构机,单台价格降至3000万元以下。如今,全球每 10 台 TBM 就有 7 台来自中国。
只有拥有自己的科技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实际产品,才能打破别人的垄断。从盾构机等工业重型设备到手机、扫地机器人等日常用品都是如此。我们的大学手里掌握着大量的科研成果。如何才能尽快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技术和产品,并落地后赚钱?
“金”来自落地!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2024年中国高校科技成果博览会上,2700余项科技成果亮相。这些都是由200多所大学精心挑选的具有较大转化应用价值的项目,吸引了2700多家企业参与。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工程学院博士后徐嘉义:学校其实有很多优势技术,但可能也缺少这样一个平台。
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学生马卓君:我们可以了解企业的需求,也可以对我们的科研产出进行一些升级或改进。
据了解,本次交易会的目的不仅是为学校与企业搭建商务洽谈平台,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家表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科技评价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志民:比如我们国家的大学专利实施率,好的学校可以达到15%以上,不能超过20%。平均学校可能不到10%。在发达国家,至少有50%左右。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10%到30%。这个差距还是相当大的,造成了我们科技成果的大量浪费。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雷超子: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去,老百姓买马桶座必须出国。这是我们的悲剧。要改变这种状况,人民有需求,我们的技术就必须创造出新的产品。不仅要创造新的产品来满足现有的需求,还要创造新的需求。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何难点?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足,影响方方面面。几年前,有人出国购买马桶座圈。其实也和这件事情有关。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高,高校专利实施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高校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已达79.4万件,占专利总数的四分之一。
专利转化率是多少? 《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产业化率仅为3.9%,远低于企业48.1%的产业化率发明专利。那么多发明专利被束之高阁,那么多科技成果成了摆设。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雷超子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大学教师在申请专利时可以获得高额补贴、资助和奖励,还可以用于职称评定和业绩奖励。在这次政策刺激下,大学产生了大量没有转化价值的“专利”。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雷超子:我们的专利数量相当于10个最发达国家的总和。它太大了,但是里面有很多专利。我们在申请的时候,并不是从改造的目的出发。 ,它是专门用来处理学科评估、职称评估的,各个科研人员很少考虑这些专利是否可以转化为各种评估。比如,研究育种的科研人员培育出一种产量很高的种子,但它不抗病、不倒伏,所以仍然没有用处。如果不是市场需要的,就很难转化。
为改变我国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的问题,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发布专项意见,要求高校停止资助和奖励专利申请,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专利授权奖励,有条件的大学必须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雷超子告诉记者,现有存量专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改革前产生的“注水专利”。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科研评价导向还存在共性问题。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雷超子:相当一部分学校考核评价的方向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他们仍然以纸质为主。评价教授需要多少论文,基金项目需要多少论文。不少高校对纵向和横向项目教师的评价差异很大。纵向项目是指国家财政支持的项目,横向科研是指企业支持的项目。许多学校的老师也获得了500万元的项目资助。他们在垂直项目评估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并成倍增加。当系数大于 1 时,水平项乘以小于 1 的系数。有的地方有一种说法,做横向项目是因为做不了纵向项目,会影响老师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中国科技评价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志民:成果的形成要转化,但用论文来评价。论文是科学研究过程的副产品。我们都把它当作主业,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还存在许多其他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依木(上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石生贤:有的学校成绩很好,申请也很好,但可能大家不敢展示。学校的专利实际上是国有资产,不能随便转让,这会涉及国有资产的流失。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朱正举:我们学校经常从0到1完成基础研究,但工业应用需要中小型试验。其实走起来更困难。困难在于成本由谁来承担。
解决“无法转换”的问题
改变科研人员评价机制
专家提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理想的三个原因:
一是专利等科技成果的考核评价导向存在问题,重数量轻质量重论文,导致出现不少注水专利,事实上“不能”转化;
其次,学校的专利实际上是国有资产,一些制度限制让人“不敢”转用,生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
第三,从专利到产业化应用,需要经过中小试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很困难,需要金钱。因此,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转换,“不能”转换。
其中,考核评价导向是首要问题。如何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出实效、服务实际需求?很多年前,南京工业大学也面临过这个问题。 2019年,学校开始试点评价体系改革。正是这一改革,提高了教师服务行业、注重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在南京工业大学,记者见到了徐宁老师。他正在带领学生为公司进行污泥减量实验。 47岁的他去年才被任命为教授。与许多同龄人相比,他迟到了。多年来,原因是他更擅长解决公司的技术问题,而不是写文章、发表论文,但后者只是以前评价职称的一些硬性指标。他告诉记者,自己能够顺利成为教授,得益于学校评价体系的改变。
徐宁告诉记者,学校去年完善并推出了职称评审改革办法,为教师提供了四种不同的晋升通道。
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宁:有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教师,但适合我的是学校开辟的新赛道,叫社会服务教师。其文章要求和发明专利可以替代,其制定的行业技术标准也可以替代核心期刊。
一年来,徐宁为7家企业的技术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获得的科研经费金额超过300万元。在南京工业大学,像徐宁这样的教师有50余人被授予高级职称。为了更好地调动大家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学校还对工资、绩效等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姜俊成:不仅解决了职称问题,我们对企业横向资助和国家纵向资助的项目一视同仁,让老师们可以放心把成果投入到实践中市场。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金万勤:让教授拥有90%的转让股权是一个很大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组建创业团队,才有动力让老师们尽快将原创成果转化为产品。
据了解,近五年来,南京工业大学成果转化金额已超过26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极大助力了当地企业发展。
“不敢转型”
高校担心什么?
教师评价机制的新轨道和突破,极大提升了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调研中,一些高校领导也表示,高校科技成果具有职务属性和国有资产。很多高校担心,如果产权不清晰,是否会因科技成果转化失误而被追究责任?这确实成为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问题。
中国科技评价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志民:作为教授,你发明了它,但是你用了国家经费和学校场地,所以你做出来的成果是属于学校的。这是一项无形资产,很难评估。过去我们常说科技成果就像一块冰。如果你不改造它,没有人会关心冰是否融化。但如果你想卖给别人,没人会理你。国有资产不能流失。如果您签署相应协议,则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这就是它的复杂性。
解决“害怕转变”的问题
让教授们大胆前行
如果结果不转化,没人会管。如果成果转化,可能会承担法律风险,这让不少高校“不敢转”或“不愿意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20年、2021年,科技部等部门连续两年进行改革试点,赋予教师转化这些科研成果的权力,消除了负责转化的后顾之忧。结果。
上海交通大学李卫东教授从事脑机接口研究十余年。已获得十多项相关技术专利。这些尖端技术有望帮助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等疾病患者的诊断和康复。
上海交通大学是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单位,已基本消除体制障碍。但从实验室创新走向产业应用,仍需要资金、空间、专业服务人才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而这正是大学所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短板也是李卫东教授项目成功转化的关键。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首席执行官邹树军:无论是一开始的概念验证,还是试点试验,都需要资金支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行业内很多技术需求变化比较快,这其实是一个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正在加速建设的上海“大零湾”正在探索解决方案。这是上海以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为核心打造的“科技创新源泉”。李卫东教授的项目不久前成功启动。在上海的“大零湾”,为他这样的创业公司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大零湾特别办公室主任刘宁:有一些共享的实验设施,充分降低科技创新的成本。这个地方专门设立了我们“大零湾”科技创新源基金,可以为他们在获得风险投资困难的时候提供第一桶金。同时,过去企业需要政策支持和协调。我的团队可以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服务。
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这种“扶马送马”。为了更好地帮助科研成果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今年9月,教育部在江苏启动了首个国家大学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为全国高校搭建从技术研发到小批量试制的公共转化平台。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袁景宇:拟设立百亿级天使基金,主要投资小额、硬技术、长期投资。我们要确保政策、资金、空间、转化机制到位,推动成果尽快转化。
(央视记者高晨源、杨英谋良、韩文彦、梁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