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家级都市圈增至15个,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发布
12月27日,第四届成都都市圈建设论坛举行。来自国内14个都市圈的代表齐聚成都,进行交流研讨。论坛上,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还发布了《现代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指数2024》。
15个已获批准
都市圈规划建设始于2019年。当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都市圈,形成形成新的区域竞争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2021年起,国家发改委陆续批准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等7个国家级都市圈。 2023年,国家级都市圈将快速扩张。据各地官方透露,一年之内,沉阳、杭州、郑州、广州、深圳、青岛、济南等7个城区获批。
2024年至今,哪些都市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官方尚未正式公布。然而今年年初,2024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称,“合肥都市圈规划即将批复”。今年7月,福建省政府印发《厦门-漳泉城区发展规划》。
目前,合肥都市圈是否获批还没有官方消息。
有网友在福建省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询问,福建省政府印发的《厦门-漳泉城区发展规划》是否已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还是刚刚省级批准?
福建省发改委回复称,“2022年,国家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和‘十四五’实施方案,厦门-漳泉都市圈被列为重点培育发展的现代化城区之一 1.《厦门—漳泉城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后,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修订完善《方案》,按程序报省政府印发实施。
这与去年批准的其他国家级都市圈的表述基本一致。例如,去年年底,广东省发布了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山潮街都市圈、站贸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已获得国家发展改革政策。回复预约信。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或“连通函”的国家级都市圈已增至15个,分别是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沉阳、杭州、郑州、广州、深圳、青岛、济南、厦门-漳泉都市圈。
总体来看,获批的15个都市区大多是按照“一小时通勤圈”范围进行规划的。市区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这也是国家发改委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要求。
此前提出“1+8”范围的郑州都市区从未公布过规划范围。本次论坛上,郑州市发改委一级巡视员李伟涛介绍,经国家发改委批复,郑州市将在2023年晋升为第十个国家级城市。郑州都市圈以郑州为中心,由周边7个城市和1小时通勤距离内的44个县市组成。包括郑州、开封、许昌三市全部及新乡、焦作、洛阳、平顶山、漯河等相关县市,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900万,经济总量约2.4万亿元。
事实上,除了这15个都市圈外,各大中心城市都在竞相规划建设都市圈。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冯奎表示,近年来,都市圈成为政策文件中的热词。从国内因素看,一方面,都市圈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动力源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大量有效投资空间,是扩大消费的重要空间;另一方面,城市群和都市圈是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形态,现在也承担着农业居民转移的责任。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是一项重要任务。
从国际因素来看,从“全球-地方”的角度来看,都市区是连接全球和地方、直接参与全球分工、参与全球竞争的单元。例如大上海都市圈、粤港澳都市圈、西部地区重庆都市圈等。
城市发展新阶段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方创林表示,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每个城市群至少有一个都市圈来到定托,尚无城市群来到定托。是一个发展程度很低的空心城市群。
“这几年,编制了19个城市群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缺乏决心、心空虚。所以,我们一定要补上这个教训,把都市圈做强起来。”再做大,带动城市群发展,这是正确的做法。”方创林说。
2019年至今,都市圈规划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无论是从都市圈批复数量还是一些重大项目建设进展来看,都市圈规划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提出了一些新问题。 。
杭州市发改委一级巡视员杨钊表示,五年来,杭州都市圈着力打造创新活力城区,整体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重点建设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网络,一小时立体通勤圈基本建成。围绕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产业与创新双向融合更加深入;重点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加快打造美丽便捷的幸福生活圈。
不过,杨钊表示,杭州都市圈经过18年的发展,有收获,但也有困惑。特别是遇到了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成本分摊和利益分配问题,亟待改革。突破。
杨钊表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内,也会面临这个问题,更不用说在城市外了。例如,杭州市内滨江与萧山、滨江与富阳等产业合作区共同开发和利益分配、公共服务共享和财政补贴、创新人才灵活引领和政策共享、数据要素开放和政策共享等。协同治理等更深层次的方面。跨区域协调体系和利益共享机制等。
济南市发改委总工程师、一级调研员张伟也表示,行政区划设立的壁垒,长期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整个经济区在都市圈提升的障碍。希望能在这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到创新路径。
事实上,这些都市圈的审批文件中都有相应的改革要求。
例如,《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以跨省市区域合作功能平台为重点,牵头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开改革,推动规划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政策协调、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等。这一突破将产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形成“一点带区”的体系融合和综合效应。
冯奎认为,都市圈是体制改革的理想空间。在这几年的本地调研中,他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都市圈可以承载很多改革。比如碳中和、土地资源利用改革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都市圈提出了直接的要求,即“建立碳中和的体制机制”。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还有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超大、特大城市发展等一系列相关要求。城市治理体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