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多地学校优化课间时间至15分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教育理念转变
我可以带孩子离开教室五分钟吗?记者采访发现,这次“微改革”让不少学生走出课堂,走进阳光,也引发了教育理念的转变。然而,不少教育工作者仍心存隐忧。他们担心学校要为学生受伤承担责任,也担心学校会因为豁免而不让孩子出去。多方期待强化“五分钟路程”深度配套保障。
走出教室,沐浴阳光
12月的北京,寒意渐浓。上午9点,下课铃一响,清华小学的学生就涌出了教室。 15分钟,孩子们跳绳、打毽子、攀岩、玩吊环……走廊里、操场上,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清华附小三年级学生吴童书说,过去10分钟的课间时间,喝水、上厕所要花五六分钟,剩下的时间“不长”。足够好玩了。”延长五分钟,“有时间玩了。”
时间、空间、内容是学生课间活动的三要素。此前,全国多地家长反映,1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太短,老师很容易拖着他们上课;学校空间狭小,孩子们没有地方玩耍;一些学校和老师单方面要求学校安静,活泼天真的孩子们成了“窒息者”“消音器”……
记者走访北京多所中小学看到,课间休息安排分为15分钟小课间和30分钟大课间;室内外活动区域灵活丰富,有跑步区、游戏区、休息区、涂鸦区。墙壁等以及各种设备和用具都触手可及。孩子们轻装上阵,回到课间承载快乐的三维空间。
“课间的整体设计保证了孩子们拥有轻松的校园生活节奏,这更符合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王攀说。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正处于高峰,部分学校空间“捉襟见肘”。如何在校园物理空间上做文章?作为一所寄宿学校,北京小学以体育作为育人的传统名片。学校对教学楼结构进行升级改造,腾出300平方米乒乓球室,大门常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楼顶搭建的“空中足球场”,成为高楼层学生踢球、跑步的热门区域。
“运动越多,吃得越多”、“得到的阳光就越多”、“如果课间玩得好,上课就会更认真”……记者在网上随机询问了学生们课间活动的感受。校园里,孩子们围着“抢答”。阳光照在孩子们的脸上,他们的笑容灿烂。
教育供给侧调整“小改革”引出“大文章”
15分钟是学生活动时间的延长,也是健康空间的拓展。 “小切口”改革的背后,是“德、智、体、艺、工”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大思路”,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
——学生活动回归自主。 “如何玩游戏,学生有最终决定权。”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北校区老师刘云志表示,年级领导充分调查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发现孩子们对棋类和益智游戏的需求很高,学校及时提供补充。使用适当的设备。此外,不少学校开展“课间活动征集令”、“我的课间”等活动,师生共同设计课间活动项目、制定游戏规则,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课间课堂逐步融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学校主动从课间活动中发现孩子的成长需求,进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新鲜素材。例如,在观察到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跳绳时脚踝多次被卡住后,体育课老师重点安排了跳绳指导。 “15分钟不仅仅是时间的简单增加,而是调动全校成员参与的手段,将课内、课间、课后有机衔接,融合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工具,打造全面推进新型教育,赋能人民。”学生们健康、阳光、快乐学习。”清华大学小学校长窦桂梅说。
——教师从管理者转变为教育者和参与者。老师上课的拖延一度让课间体验大打折扣。借助15分钟课间休息改革,中小学可以引导教师有意识地设计课堂与课间休息的衔接。例如,通过优化调整课堂教学,利用课后三到五分钟开展学生讨论、师生互动,创造灵活空间,保证准时下课。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表示,教育认知从以知识为中心向全面教育的转变必须扎根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需要补充的不仅仅是课程时长,还有全方位的保障。
课间时间多了,效果如何?来自一所学校的数据可以让我们一睹初步效果。清华附小校园AI运动器材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实行15分钟课间休息后,学生的运动量增加了近3倍。
北京市教委主任李毅表示,实行课间15分钟的早期效果是学生是否“身上出汗,眼睛里有光”;中期效果是近视、肥胖等“四小”问题是否得到改善;后期的效果是学生是否自主意识的释放和张扬,“这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
不仅是北京,天津、辽宁、贵州、山东等地的中小学也纷纷行动,将课间10分钟优化调整为15分钟。
课间活动丰富,安全问题也牵动着师生和家长的心。北京市丰台区外国语学校校长刘忠义表示,学校将教学楼一楼拐角处的窗户改成了门,以避免课间拥挤。不过,全国多地的不少老师都承认,课间休息时间越长,校长和老师就越紧张。
一线教师反映,“拖累”学生的不仅是课程时长和活动空间,还有学校随时可能陷入的赔偿和问责风险。 “即使学校加强安全措施和安全教育,孩子们也难免会互相碰撞。迫于‘校事’和舆论压力,很多学校只允许孩子们在课间休息时喝水、上厕所。”有受访者担心,不要让太多的前五分钟因外部压力而沦为“一阵风”。真正激活阶级间动力,需要加强配套保障机制建设。
多位接受采访的法律专家表示,不能仅仅因为事故发生在校园内就认定学校一定要承担责任。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福良表示,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校园安全责任边界,明确相关司法标准,统一未成年人保护和正常学校秩序维护。只有那些没有过错的人真正得到豁免,学校才会更愿意让学生在校园里乱跑。
多位接受采访的学生家长表示,家长和舆论应该对孩子不可避免的碰撞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共同支持孩子“跑、玩”的空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