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飞凌加速中国本地化生产,满足中国客户需求,确保供应链安全
据媒体报道,德国芯片巨头英飞凌首席执行官Jochen Hanebeck近日透露,为了满足中国客户的特定需求,英飞凌正在积极推进商品级产品的本地化生产战略,并与中国保持密切的业务联系。市场。
“鉴于中国客户对一些难以替代的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生产的迫切需求,英飞凌决定调整生产布局。” Jochen Hanebeck表示,英飞凌将把部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代工厂。 。得益于英飞凌在中国建立的后端支持体系,此举将有效缓解中国客户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
英飞凌是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MCU供应商。其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数据中心和电源调节领域。其晶圆生产基地集中在德国、奥地利和马来西亚。
无独有偶,就在今年11月,欧洲芯片制造商意法半导体在投资者日活动上宣布将与华虹半导体合作,计划于2025年底在华虹无锡工厂生产40nm MCU芯片。
意法半导体首席执行官Jean-Marc Chery表示,中国是电动汽车最大、最具创新性的电动汽车市场。对于意法半导体及其客户来说,中国市场是不可或缺的,仅仅在市场之外竞争是不够的。意法半导体希望成为一家具有“本土化”思维的国际化公司,“希望以中国人的方式思考,以同样的热情和决心拥抱变革”。
海外主要芯片厂商为何将供应链布局中国?
意法半导体首席执行官Jean-Marc Chery今年11月表示,选择在中国直接生产的原因包括中国供应链的成本效益、兼容性和市场政策问题。此举也能加速意法半导体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贡献。响应需求,确保我们跟上中国企业的发展步伐。
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11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43.7万辆、331.6万辆,继续实现环比、同比双增长,单月产量销售数据创历史新高。年销量预计达到3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预计达到1300万辆。
欧美市场方面,202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欧美市场电动化进程正在放缓。全球新能源轻型汽车销量达716万辆,同比增长22%。而海外市场新能源轻型汽车销量为249万辆,同比增长8.2%;渗透率为10.0%,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增速明显低于预期。
终端市场的波动,让海外芯片厂商开始更加关注中国本土客户的需求。此外,中国国内供应链逐渐壮大,优势不断显现,这也对海外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群智咨询半导体事业部高级分析师杨胜新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这些海外IDM半导体企业来说,中国大陆供应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铸造制造。价格较低。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研究显示,在相同制程技术下,中国大陆整车厂的价格通常比海外领先整车厂低10%-15%左右。
二是将销售给中国客户的芯片放置在中国大陆,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避免意外因素影响交货;三是本地供应链成为部分客户选择供应商时的考虑因素,并已布局本地供应链。帮助海外供应商争夺中国大陆市场份额。
杨胜新直言,事实上,海外厂商的本土化趋势早已存在。 2024年下半年,美国将加大对中国大陆半导体行业的制裁力度,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 “中国大陆市场的客户,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客户,需要重要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这成为海外芯片企业将供应链布局中国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中国早已成为海外半导体厂商业务竞争的主要市场。
德州仪器财报显示,其汽车营收环比实现高个位数增长(7-8%),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业务营收环比增长20%,刷新单项新高季度新高,并且该公司预计这种增长趋势将持续下去,表明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恩智浦最新季度财报还显示,2024年Q3欧洲和北美汽车整车厂普遍放缓,而中国汽车市场的强劲表现抵消了部分影响。公司三季度同比增长主要受中国市场带动,预计四季度中国汽车和工业物联网领域也将较三季度继续环比增长。
从这一趋势来看,杨胜新表示,预计其他IDM厂商也会跟进,发展中国大陆的供应链。
机遇还是挑战?
海外芯片厂商生产部署进入中国本土供应链是否会对国内芯片产业产生影响?国内厂商将如何应对新挑战?
一家科创板上市MCU公司负责人对科创板报记者表示,如果国际大厂将晶圆代工引入国内,将提高国内代工厂的制造水平。 “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产品的性能。”的。”
该人士表示,中国的MCU产品不会简单地走替代之路。 “中国MCU设计企业的优势在于与客户有更深的联系,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更快,对客户的痛点和需求反应更快。这些中国厂商具有外资企业所不具备的特点。”
功率芯片公司耀芯微副总裁王澍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英飞凌为代表的国外各大芯片厂商一直对国内保持着密切关注。英飞凌将代工厂放在中国,主要还是“中国为中国”的原因。 “他们能否实现成本端优势,取决于他们在国内投放什么产品,选择什么样的工艺平台。”
同时,“半导体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行业,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在选择供应商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所有因素,包括产品技术、供应链、客户服务等。”王舒说道。
群智咨询杨胜新表示,海外IDM本土供应链的布局长期来看会对中国本土芯片厂商产生一定影响,但现阶段仍需要通过市场应用来看待。现阶段IDM的转单主要以MCU为主,尤其是汽车MCU。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研究显示,该细分市场的国产化进程缓慢,2024年中国大陆汽车级MCU的国产化率仍将低于5%。
杨胜新表示,转移订单可能会对率先进入汽车MCU领域的本土设计厂商的市场份额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其他MCU应用领域的国产化率相对较高。预计2024年中国大陆消费级MCU国产化率将达到55%左右,因此其他设计厂商预计受影响较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