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共享病床新模式:缓解住院难,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一个小医院的床位可能只是大医院的“千分之一”,但却会是“100%”的住院病人。
针对患者床位难的问题,我国多地医院正在探索和尝试“共享床位”——开放各个科室,让患者住在医院有床位的地方,让床位在医院里。全院移动共享资源,减少患者数量。入场等待时间。
为缓解住院困难,我国不断扩大医院床位数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床位1017.4万张,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已超过一些发达国家水平。
调查显示,床位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日程安排不均匀。
一方面,一些大医院床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基层医院床位经常闲置。即使在医院内部,不同科室的床位使用情况也参差不齐,各有高峰和低谷。
2023年,全国医院床位利用率为79.4%,其中三级医院91.1%,二级医院74.3%,一级医院54.1%。
人民之所想,正是医改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何“共享”一张“共享病床”?
在中日友好医院,来就诊肺部恶性肿瘤的李女士,从预约到不到一周就办好了入院手续。几年前,她看的是同一个医生,床位排队了一个多月。住院时间比较快,因为李女士没有在胸外科病房“等待”,而是住进了住院部其他科室的病房。
据该院医疗科负责人介绍,该院内科和外科为独立组别,组内同类楼层科室可共用床位。以胸外科为例,现有床位47张。有了“共享床位”,治疗能力相当于近70张床位,增加了约50%。
冬季呼吸道疾病多发,湖南省儿童医院将床位分配给其他内科病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平均候诊时间由原来的7至8天缩短为3至4天;北京市卫健委在2024年改善医疗服务工作计划中提出,以市级三级医院为重点,开展“全院一床位”管理试点...
没有更多的病床或更多的医护人员。共享带来的“额外”住院床位可以让患者尽快入院。
——“共享病床”和“床位分配”一样吗?
为了最大程度地“盘活”有限的床位,不少试点医院设立了专门的管理中心,统筹患者的收治和治疗,并通过信息系统及时跨科室调配病床。
为了简化患者入院、出院手续,减少院内出行,一些医院还大力推行床边自助结算。患者不再需要在服务大厅窗口排队等候,床位闲置时间进一步缩短。
“这是一项‘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工程,体现了医院现代治理能力的提升。”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林表示,“共享病床”涉及医疗、护理、财务、信息、后勤等,多部门深度协作重塑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如何保证功效“不受影响”?
为方便跨学科住院患者,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从查房、体检到写病历、开医嘱,一切都是首诊医生负责。
专家表示,“医院床位共享”要保证医疗质量不受影响,“医生跟着病人”是关键。病人被转移到另一个科室的床位,原科室的医生仍然负责治疗。护士经过针对性的培训后,也能胜任护理任务,并向普通护理方向发展。
一些医院还成立了紧急医疗救援快速反应小组,确保“共享病床”出现危重症患者时得到及时、规范的紧急救治。
缓解住院困难,“共享病床”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各方也在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
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让术后康复、慢病维持患者“下沉”到更多基层医院;推动更多非住院必要的术前检查项目在门诊完成;提高“当日住院、当日手术、当日出院”、“当日手术比例...
千方百计、奋力前行,做好每一件医疗“小事”,就是医改惠民的“大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