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PP二维码
联系我们
APP二维码
返回

从出生到出栏:一头猪的10个月丰富猪生与行业新变化

来源:网络   作者:   日期:2024-12-07 16:04:47  

“今年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头猪可能经历了很多次‘旅行’。”牧原股份(002714.SZ)首席财务官高宇近日向财联社记者分享了行业的新变化。

相应地,牧原股份也做出了销售调整。从后备猪、种猪到怀孕猪,所有体重级别的肥猪都将被出售,其中包括7公斤和15公斤的仔猪。有些客户购买较大的30公斤-50公斤的猪,也可能购买110公斤。肥猪都养肥了。过去,顾客几乎只购买三种类型:种猪、仔猪、120公斤肥猪。

采访中,财联社记者不止一次听到“始终把疫情防控放在第一位”的观点。自己饲养母猪比从外面购买仔猪育肥便宜,但越来越多的农民宁愿放弃利润也不愿在母猪饲养上投入过多。

这一共识来自于一些养殖主体在生猪价格混乱和非洲猪瘟面前做出的“让步”——只在更安全或更擅长的阶段进行运营。毕竟,种母猪的长期饲养需要更多的防控设备成本投入,面临更高的疾病风险。一旦失控,可能会全军覆没。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产业细分无疑会促使养殖户专注于某一阶段,从而提高整体养殖效率,降低风险。

但也存在不少质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育肥主体参与其中,可能会加剧投机性养殖;饲养更大的生猪还可以向市场提供更多的猪肉,并可能面临更激烈的产业竞争。

商品猪出栏体重__肉猪体重

“二师兄”去“寄居”

今年10月,近1300头仔猪开始了第一次“单程旅行”——从集团养猪企业的发源地出发,终点是东北主人家的猪舍。

“这两年猪价不好,散户卖的越来越多,我也在改变养殖方式,养一些猪苗,这些都是B型苗,我把它们送给我家每人100块钱。”于师傅向财联社记者如此表示。

在1200公里外的河南开封,今年以来,牧源股份已向林长水经营的养猪场输送了近900头母猪。目前母猪规模已达2000头,育肥规模达到2万头。

2023年起,林长水停止了母猪繁育。他选择从牧原股份购买优质怀孕母猪。母猪产下仔猪后,将仔猪留置育肥。母猪将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淘汰或配种。

林长水最新一批生猪将于12月底出栏,约7500头。按照今年的市场情况,整体利润已经突破百万。

本轮生猪周期中,下行周期基本持续了20个月,猪价的长期探底也侵蚀了一大批从业者的信心。

高童观察到,与2021-2022年相比,今年养殖行业从业者变得更加理性。只要大家在养殖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利润,就会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把猪卖掉。 “我们不会再押注潜在的超高价,也不会大规模镇压生猪,留猪现象在2022年后不会再出现。”

尽管有其合理性,但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专注于养殖的某一方面,就业形式也日趋多元化。在进入屠宰环节之前,一头猪可能“居住”在多个猪舍甚至多个城市。

“以前,行业里有这样的分工:一批人搞自繁自养,一批人专门养母猪,一批人专门搞种猪。但现在这种分工更加多元化(分工)已经被打破了,完全无法量化或者定义哪些从业者属于哪个时期?开始提高它30公斤,你可能会从7公斤开始提高,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在更加理性的思想指导下做出的一些商业行为选择。”

这种趋势在规模化程度更高的北方更为明显。一位北方行业资深人士向财联社记者感叹:“尤其是散户饲养母猪的数量确实在减少,但购买仔猪进行二次配种的人却越来越多。毕竟,养猪还能赚钱,谁会砍掉猪圈的产能呢?”

广西扬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史亮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养殖技术稍弱的客户会倾向于购买25公斤以上的保育猪进行育肥和养殖。

石亮解释道:“断奶前,仔猪主要依靠母乳喂养,这个阶段有比较强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但断奶后,仔猪缺乏母乳抗体,需要跟上保温和护理营养。”如果管理不到位,仔猪很容易生病,养殖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更喜欢开始饲养体重较大的猪,虽然有一些利润,但风险较低,25公斤的猪更容易。到 增加。 ”

“更安全的选择”

多元化分工必然带来成本和风险的提高。事实上,农民正在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更安全的选择。

于师傅购买这批仔猪主要是因为“便宜又省心”。 “价格还是挺有吸引力的,现在养殖条件好的人都买这种仔猪,这批我买了三遍来算,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出色地。”

经过多年的产能建设,完全达到产能和规模的龙头养殖集团的成本已逐渐接近过去散户的成本。

尤其是今年饲料粮价格的下降,再次推动养殖集团成本下降。据美联社记者统计,前10名上市生猪企业的成本已基本降至每公斤14元的区间。成本第一梯队的牧原股份、神农集团(605296.SH)、温氏股份最新平均养殖成本分别为13.3元/公斤。公斤、13.4元/公斤、13.8元/公斤以下。

此外,集团生猪企业成本下降还得益于养殖业绩的提升以及满产后期间费用摊销的减少。

牧原内乡综合六田最新生产成本已达11.82元/公斤。生产总监赵长伟向财联社记者解释了成本下降的原因。一方面,下半年工厂库存增加,从今年5月的5.5万辆增加到7.7万辆。另一方面,在生产性能方面,产仔数、70天修正终重等指标有所改善。

业内人士曾向财联社记者解释:“影响仔猪成本的主要指标是每窝生猪数和成活率。通俗地说,就是一头母猪能否产下14头仔猪或一次养12头小猪,费用就由分摊来决定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非洲猪瘟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环节。个体户饲养母猪已经成为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非洲猪瘟防控硬件投入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门槛。

今年已经是非洲猪瘟发生的第七个年头,林长水仍然对2019年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

林长水的养殖场曾经是当地一家养殖龙头企业,共有三个养殖场。不幸的是,2019年非洲热病流行,农场区域被清理。 “全军覆没,损失过亿,现在农场还欠债不到3000万,选择从牧源进口母猪更多的是看重安全和质量。”

林长水说,“我们身边的养猪户每年都受到非洲猪瘟的摧残,疫情防控始终是第一要务。现在个体养殖户和规模化养猪场饲养母猪的意愿几乎为零,没有人敢做长期养殖,只能做短期操作。”

养一次猪又返贫,是很多散户无法承受的风险。于师傅的养猪场此前曾雇人养猪,但生物安全难以保证,所以后来开始自己养猪。

“进了工厂,不能经常出去和外人交往,我的养殖水平还不错,前三批猪的成活率都在97%以上。但我有点不敢养母猪周期太长,一旦发病,损失就很大,所以现在我多养一些育肥猪,都进进出出,省事。”于师傅说。

集团旗下养猪场在防治非洲猪瘟等猪病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

牧原股份生猪生产首席运营官李彦鹏表示,今年的风险仍然在于冬季疫情防控。防控设备要放在首位,设备自动化要升级,车辆进出要更加封闭。

今年,牧原股份又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组建了近千人的专门团队,直接接管非洲猪瘟高风险的一线一线。

李彦鹏补充道:“这些团队实力比较强,不是下班的,而是可以随时调配的。目前这个团队已经在托管各个站点,在200多个风险站点都有系统的专业托管团队来帮忙。”干部们做好非典防治、查漏补缺、管理人员等工作,与去年非典防治进展相比,成效显着。”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立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母猪集中在规模化养殖场,自由存栏比例较低。 - 放弃饲养母猪而转向育肥的放牧户正在增加。主要原因是,当疫情风险比较高时,育肥面临的风险更可控。同时,育肥的资金周转更快,见效也更快。

同时,育肥带来的经济利润可能会越来越高。史亮认为,从国外的发展和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饲养大型生猪是一种趋势。

“以前规模化养猪企业的单头猪以115公斤至120公斤出售,由于瘦肉沉积率较高,饲养到120公斤后脂肪沉积较多,导致消费成本较高。随着养殖的进步, ,现在很多猪品种都在向大型猪方向发展,未来饲养成本可能会降低,而且大型猪的品质会更好,有可能养140斤到150斤未来公斤。”石亮说。

你会继续“住在那里”吗?

这一变化可以在牧原的销售简报中得到证实。 2024年,公司仔猪销售比例和销量将增加,显着高于去年同期。

image

分类: 股市
责任编辑: admin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