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创2002年以来新低,市场焦点分析
12月第一个交易日(12月2日),10年期国债成为市场焦点,收益率“终于”跌破2%,创下2002年4月以来新低。
随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周开始“测试”2%以上,市场预期其将跌破该水平。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的市场表现已经不能单纯从经济基本面和股债拉锯效应的角度来解释。这份文件,加上临近年底央行大量释放流动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多位债券研究员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方面,上述新规为短端利率打开了下行空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同业存单、利率债等资本收益的性价比,增加了非银行机构“抢债”的数量。当天,在机构抢购债券的背景下,银行间存单利率也疯狂下跌。
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
12月2日早盘,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跌,10年期收益率迅速跌破2%。截至发稿,10年期国债主动债“24付息国债11”收益率已下跌4个BP(基点)至1.985%,30年期国债主动债收益率下跌4个BP(基点)至1.985% “24特别国债06”下跌3.75BP(基点)至2.165%。
截至收盘,国债期货全线上涨,30年期主力合约上涨0.77%,10年期主力合约上涨0.37%,5年期主力合约上涨0.29%,2年期主力合约上涨上涨0.11%。
当日,各期限存单利率也较早盘大幅下跌,幅度超过10BP。部分到期日跌幅高达20BP,创近年来最大单日跌幅。综合全天表现,国有银行一年期AAA存单利率最大跌幅为14.5BP,不少跌破1.7%。与央行7天逆回购利率(1.5%)利差收窄至20BP。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银行间存单利率的下降进一步带动了国债收益率的下降。上周以来,国债收益率开始大幅下滑,“24付息国债11”收益率周四(11月28日)和上周五(11月29日)分别下跌2.85点。 BP、1BP、“24付息国债04”分别下跌2.5BP、1.5BP,一步步逼近2%大关。
华西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刘宇近日分析称,12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很可能继续跌破2%。她认为,12月利率走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下行特征,推动收益率下行趋势的重要力量是交易订单增持需求旺盛。年底的排名冲刺或许是12月资金大量买入债券的主要逻辑。 。
德邦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卢频表示,8月份以来,保险对超长期债券的热情明显上升。 30年期国债已从基金、农商行交易板块转向保险配置板块。市场交易机构更加稳定。 “在农商行购债步伐回落、资金增量放缓、理财出现‘预防性赎回’等各种暂停行为之后,保险再次成为市场驱动力。”他在报告中表示,8月下旬以来,保险增持超长期债券的规模已超过2600亿元,而且从保险资金的偏好特征和监管导向来看,长期配置保险定期债券可能尚未结束。
“当前市场可能已经提前消化了年底增量供给带来的负面预期。12月债市焦点或将转向基本面扰动、政策预期变化以及规范下的机构行为”存款利率总体仍看涨。”刘宇在报告中表示,1.95%可能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阶段性下行阻力。
规范同业及公司存款配置逻辑
今年以来,推动债市牛市的因素来自多方面,包括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预期,以及流动性充裕+资产短缺背景下的股债拉锯效应。尽管短期来看,长期债券利率因长期惯性已出现“试探”2%关键点位的迹象,但多位分析师认为,利率进一步持续下行需要更强劲的长期催化。
在经济基本面和股市没有明显负面信号的情况下,债券市场为何突然进一步走强?多位受访者认为,利率自律机制11月29日发布的两份文件——《关于优化非银行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自律倡议》(以下简称《倡议1》) )和《关于存款服务协议》和引入“利率调整缓冲条款”的自律倡议(以下简称“倡议二”)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这波机构“债券热潮”。
综合来看,两份文件旨在规范具有“批发”特征的银行间和企业存款利率定价,将于12月1日起实施。其中,“举措一”将非银行同业存款利率纳入自主定价。监管管理,要求除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外的其他非银行同业活期存款参照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充分体现政策利率传导; “举措2”要求在企业存款服务协议中增加“利率调整底线协议”,确保利率调整能够体现在协议期内发生的实际存款业务中,减少利率的阻碍政策传导。
两个文件具体如何影响债券市场的配置逻辑?一些固定收益研究员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存款利率的下调进一步打开了短期利率的下行空间。结合近期央行释放近万亿元流动性,相当于降准、降息,将提振机构买盘。 。与此同时,利率债券相对于进一步下降的存款利率变得更具成本效益。
刘宇还认为,新一轮存款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调整将对债券市场产生利好。一方面,同业负债成本下降可能带来非银行资金核心利率下降。目前1.50%的7天逆回购利率可能是整改完成后非银行活期存款新的核心利率;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存款“利率调整救助条款”的出台将加剧收入短缺,带动息票资产需求。
“如果原本投资非银行活期存款的资金无法接受这种回报下降,他们的首选可能是寻找流动性更高、回报率接近1.75%的新标的。从目前的选择来看,3个月期银行同业存单定期存款、3年期期货国债、7天期逆回购等都可能是存款替代的短期选择,长期来看,更多的“非银行活期存款”将逐渐转入存量。融资市场。随着非银行供给逐渐充裕,非银行与银行之间的资金分层将趋于扁平化,非银行资金中心可能会稳步下移。”刘宇在最新报告中表示。
她进一步表示,失去存款稳定高利率的优势后,利率下降时债券的资本收益会变得更划算。 “长期利率可能因银行负债损失压力而小幅走软,但实际影响仍取决于央行的投资情况。”她补充道。
就在上周五,央行公布国债交易业务和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业务,称11月份央行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2017年净面值2000亿元。整个月购买债券;同月,采用定额、利率竞价、多价竞价方式开展了为期3个月(91天)的8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机构普遍认为,这释放了央行年底协助地方发行置换债、支持流动性的态度。对于后续货币政策,有分析人士认为,不排除年底实施降准。后期央行可能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购买国债、买断逆回购操作、适量续存MLF(中期借贷便利)。向市场注入中长期流动性,配合地方债券顺利发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