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汽车城市产量排名:新能源崛起,燃油车逐渐衰落
到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31.6%的新高,推动燃油汽车产量为0的深圳跻身全国汽车产量前五位城市;长沙、合肥、常州等城市也在快速增长。
2023年,全国汽车产量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为:广州(317.92万辆)、重庆(231.79万辆)、上海(215.61万辆)、深圳(178.6万辆)、长春(155.8万辆) 。其中,广州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
进入2024年,燃油汽车将逐渐下降,而新能源汽车将继续快速增长,城市汽车产量排名也将悄然发生变化。其中,在产量冠军的争夺中,前三季度数据显示,深圳已经超越重庆、广州,位居全国第一。
根据深圳官方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结合目前其他主要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几乎可以提前确定今年的汽车产量冠军将在深圳。深圳不仅会成为“第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同时也是新的“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中国汽车第一城”。
与此同时,一批新的汽车城市集体涌现,大举押注新能源赛道。以燃油车为主的传统汽车城市阵营,在市场剧变的冲击下已经四分五裂。有的在挣扎、沉沦,有的则在转型升级。中国汽车城市的竞争格局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洗牌。
“中国第一汽车城”会易主吗?
昨天(11月29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4年深圳全球投资大会新闻发布会。会议上最大的新闻并不是深圳即将举办全球投资大会的消息,而是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黄明透露的一个数据。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
黄明向现场和网上参加会议的新闻媒体宣布,今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突破280万辆,继续领跑全国。虽然这只是一个预测数据,但由于出自政府部门一位主要官员之口,其可信度是毋庸置疑的。
这个数字在全国主要汽车制造城市的竞争格局中处于什么位置?
目前,其他主要汽车市场尚未公布年度产量预测数据。第一财经记者查阅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和官方媒体公布的汽车产量数据发现,去年汽车产量排名前两位的城市广州和重庆,1-1月分别生产了199.68万辆和195.88万辆汽车。今年十月。汽车,同比增速分别为-22.3%和6.1%。
去年排名第四的深圳并未直接公布今年前10个月的汽车产量。据深圳特区报10月29日报道,前三季度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8.1%。去年同期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3.5万辆。由此可以推断,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82.9万辆,接近广州、重庆前10个月燃油+新能源汽车产量。 。
去年排名第五的长春,今年前10个月生产汽车122.9万辆。从今年前10个月广州、重庆的产量和增速来看,正常情况下,剩余两个月很难达到深圳280万辆的预期产量。
此外,合肥、西安、武汉、芜湖、北京等汽车主产区生产规模较小,目前还无法竞争“中国第一汽车城”的地位。
从以上可以看出,虽然2024年还有一个多月就结束了,但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和“中国第一汽车城”的争夺其实已经接近尾声了。如果不出意外,深圳将史无前例地夺得“双冠王”,而连续五年成为“中国第一汽车城”的广州将与重庆激烈争夺第二名。
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很多人不知道,就在20多年前,深圳的汽车产业还是一片空白。如今,深圳即将转型为“中国第一汽车城”,堪称这座城市创造的又一奇迹。
比亚迪在这个过程中的贡献不得不提。
11月18日,比亚迪成立30周年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新闻发布会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比亚迪小魔产业园举行。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的汽车企业。
2003年,比亚迪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踏上了追寻汽车梦想的道路。这也是深圳汽车产业的起点。
汽车行业有一个共识,传统燃油汽车技术已逼近极限,中国企业已无机会迎头赶上。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20年前相当于无人区。这或许是中国车企突围的唯一出路。怀揣造车梦想的王传福与深圳这座城市一拍即合,一起创业了十年。
2008年,比亚迪发布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F3DM,正式踏上新能源之路。 2015年,比亚迪超越特斯拉和日产,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 2021年,比亚迪将成为国内首家产销量超过1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2023年4月,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一个宣布停止生产燃油汽车的公司。 2024年11月,比亚迪将成为全球首家销量突破10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也是中国产销量最大的自主汽车品牌。
比亚迪的快速增长也为深圳汽车产业做出了贡献,甚至有效拉动了深圳整个工业经济。深圳于2022年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工业城市”,并于2023年成功卫冕,这背后有比亚迪和“DI链”企业的重要贡献。
业内众所周知,虽然比亚迪布局全国,在西安、长沙、常州、合肥、福州、济南、郑州、襄阳等地设有生产线,但深圳仍是公司总部和生产基地之一。最大的生产基地。尤其是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超级工厂建成后,比亚迪在深圳的整车产能将增加100万辆。
在行业领头羊比亚迪的带动下,深圳迅速成长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地。今年11月14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其中深圳占比近1/5。
目前,深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超过2700家,构建了涵盖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充电基础设施、汽车后市场的完整产业链和其他领域。 ,形成龙头带动、产业链、供应链高度协同的产业生态系统。除了深圳本身,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内,一个集动力电池、高性能材料、零部件、整车制造、港口交通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的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制造城市也已开始建设。形成。
深圳也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高地。比亚迪、华为等龙头企业正在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刀片电池、DM5.0、鸿蒙座舱、乾坤智能驾驶等先进技术和产品正在加速迭代。圆融七星、速腾钜创、卓宇科技、汇川技术等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多家企业跨界合作、集成创新,黑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并应用在汽车上。
深圳不仅是研发制造,也是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先行者。
据黄明介绍,今年1-10月,深圳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75.9%,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19万辆,保有量占比27.4%,充电基础设施超过40万个,密度全国领先,光存储、增压一体化、车联网交互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涌现。
深圳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面对路测、准入登记、使用管理等关键环节,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特区立法+规范性文件+地方标准”建设自动驾驶出租车/公交车的政策法规体系、无人物流车、无人环卫车、智能卡等多个创新应用场景,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里程和面积均处于全国前列。
为提升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深圳近年来加快建设“海、陆、空、铁”国际综合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拥有294条国际航线、95个友好城市、26个友好口岸、31个海外经贸办事处,这些全球网络渠道正在帮助包括深圳在内的全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卖全球”。
2023年8月,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加快建设“新一代世界级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突破200万辆。汽车产业工业产值已达万亿级规模,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0万辆。现在,实现上述目标的时间预计将明显提前,深圳还在加速推进。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近日成立了专门负责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部门——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深圳希望在现有基础上,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产业增加值、产业链企业数量、科技创新成果、汽车出口规模等重要指标翻一番。
作为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首任主任,黄明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下一步将有多项重大举措,包括百亿产业资金蓄势待发;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政策突破在即,一站式海外综合服务平台即将投入运营,车路云试点城市建设正在加速。
汽车城洗牌
深圳汽车产业的崛起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穷小子”的逆袭,也是新能源汽车对传统汽车市场格局的一次“洗牌”。
这一过程体现在企业层面新能源汽车企业及相关产业链的突然崛起,对传统燃油汽车造成巨大冲击,产销量下降;在城市层面,体现在一批新能源汽车城市的快速增长,以及传统燃油汽车的衰落。汽车制造基地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在上述汽车产业的重大变化中,广东省的广州和深圳就是一组明显的对比样本。如果说深圳在新能源汽车道路上已经初见成效,那么广州则还在传统燃油汽车的恶性循环中挣扎。
广州是中国最早发展汽车产业的城市之一。早在2006年,广州汽车产业总产值就已突破1000亿元,成为广州最重要的经济支柱。然而,在突如其来的新能源浪潮中,广州因犹豫而落后。传统燃油汽车产业在遭受冲击的同时,却未能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
2023年,广州以317.92万辆汽车产量连续第五年荣获“中国第一汽车城”称号。全国城市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65万辆,仅为上海的一半、深圳的三分之一左右。排名第七。今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其中,龙头企业广汽集团前十个月累计生产汽车150.18万辆,同比下降26.47%;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32.44万辆,同比下降29.01%。
汽车产业的困境直接影响到广州整个产业形势。今年1-10月,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重点行业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6%,是最大拖累因素。 2022年以来,广州出台多项重大政策支持汽车产业重新发展。去年,它还迎来了一位拥有20多年汽车行业经验的新市长。广州汽车产业正在艰难走出困境。
相比之下,押注新能源赛道的城市中,除了深圳之外,还有不少城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包括上海、重庆、柳州、合肥等很多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汽车城市,西安,还有常州,从一开始就专注于新能源。这些城市构成了新能源汽车时代汽车城市的“新贵”。其中,以合肥、常州的发展最具代表性。
合肥是继深圳之后又一个爆发的新能源汽车重镇。合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截至10月21日,今年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突破100万辆,预计全年将突破130万辆,同比年增长74%。这意味着合肥有望超越上海、西安,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二大城市。
近年来,合肥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定位为“第一产业”,并出台多项重大文件,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的愿景。目前,合肥拥有江淮、大众、蔚来、比亚迪、长安等6个整车生产基地,聚集上下游企业500多家。去年,汽车总产量达到134万辆。随着比亚迪、长安等新能源汽车厂商产能的增加,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是理所当然的。
常州发展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晚,但决心很大。 2013年,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尚未建立、国外先驱特斯拉濒临破产的情况下,常州毅然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零部件产业。 10年来,常州聚集了3400家新能源相关制造企业,获得了工信部认证的“中国新能源之都”的城市工业名片。
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768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近一半。今年1-10月,常州规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8.8%,对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5.0%。
常州新能源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了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自然受到包括整车企业在内的各新能源企业的青睐。今年10月和11月,理想汽车第100万辆整车和比亚迪第1000万辆整车在常州下线。这既是巧合,也是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厚积累的证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