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生命学院油菜研究团队发现下胚轴长度调控基因 BnHL,可降低油菜育种成本
近日,四川大学生命学院油菜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与甘蓝型油菜育性基因BnMs2密切连锁的下胚轴长度调控基因BnHL。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新的基因调控技术来操纵这个基因。他们不需要等到第一个开花阶段,而是可以在油菜种子发芽后7天识别出可育和不育的菌株。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Plant Biotechnology》上。
在农业研究和生产中,降低育种成本一直是科学家努力的方向。
油菜杂交育种主要分为两系法和三系法。双系方法需要在杂交种子生产中使用两用系和恢复系。论文通讯作者、四川大学生命学院副研究员王锐介绍,隐性核雄性不育两系法是甘蓝型油菜利用杂交优势的主要方法之一。无菌稳定,回收来源广泛,无无菌细胞质负面影响。效果等诸多优点。
但该方法需要在油菜初花期及时摘除两用系产生的可育株,增加了制种难度和管理成本。如果不及时、彻底地去除可育植株,杂交种的纯度就会降低。
那么,有没有办法在油菜花开花前识别可育株和不育株呢?
论文第一作者、四川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生付景艳表示:“种子发芽后,下胚轴很快就会生长,通过操纵BnHL基因,可以制造可育植物的下胚轴。”不育植物的下胚轴可以做得更长,因此我们可以识别可育植物并将其去除,这不仅减少了水、肥料、劳动力的成本。等,同时也避免了不及时去除可育植物的问题,并确保了杂交种的纯度。”
虽然新方法操作简便、效果显着,但生产和推广存在一定困难。在实验室中,可以清楚地区分油菜下胚轴长度的差异,但在实际种植中,却不太容易区分。
事实证明,在田间人工播种时,油菜籽埋藏深度往往不同,导致其生长的下胚轴埋藏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中。有的埋入土壤较多,有的则埋入土壤较少。因此,表面暴露的部分呈锯齿状,难以准确区分。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王锐说:“我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段,精准控制播种深度和栽培条件,利用图像识别等技术,准确识别种子下胚轴的形状,从而区分可育植物和不育植物。通过智能方法,这预计未来该技术将得到大规模应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