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PP二维码
联系我们
APP二维码
返回

专家建议:提高识别效率,加大惩戒力度,整治高仿工服假冒骑手拍苦情视频吸粉引流乱象

来源:网络   作者:   日期:2024-11-08 09:01:03  

假剧情伤害真骑手!营销乱象亟待整治

专家建议利用技术手段提高识别恶意炒作内容的效率,加大对假冒博主的惩罚力度

阅读技巧

短视频平台上,经常出现博主用“骑手头像”摆姿势拍照的假视频,卖得不好也成为他们获取流量的典型方式。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这不仅伤害了靠跑单打赚钱的骑手,还可能让真正有困难的骑手得不到帮助。因此,建议提高对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内容的识别效率,同时加大对恶意制造虚假内容的博主或团队的惩罚力度。

一位外卖骑手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无奈带着孩子送外卖;三令无效,两次摔倒,骑手痛哭失声。女骑手深夜送外卖,车辆被盗后痛哭……在短视频平台上,这些“送餐骑手”的经历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同情。然而,这些视频已被媒体或警方证实是博主利用“骑手角色”制作的虚假视频。

对此,专家认为,一些博主、网红冒充骑手拍摄“痛苦”短视频,以吸引粉丝、吸引流量。这不仅消耗了广大网友的爱心,还可能让真正有困难的车友得不到帮助。因此,对于此类虚假视频必须严格监管、严厉打击。

卖惨营销瞄准外卖行业

今年10月,多则“外卖骑手带着孩子送外卖”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流传。随后,相关外卖平台官方账号发布声明称,经多方核实并与参与拍摄人员沟通核实,这些视频系虚假编排,与事实严重不符。

今年9月,一段外卖小哥在大雨中连续跑三单,结果无功而返,两次摔倒,在等红绿灯时突然崩溃哭泣的视频引起了公众关注。经媒体核实,该视频系张某为了博取关注、吸引粉丝而捏造发布,试图通过视频变现。警方已对其作出行政处罚。

这种冒充外卖骑手、制作虚假上演视频的情况并非最近才出现。去年8月,一段云南昆明深夜送外卖的女骑手车辆被盗后哭泣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据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昆明警方核实,“深夜外卖小姐姐下楼送外卖发现车被偷”的网络视频是网友周某某等三人策划拍摄的。人们。周某某等三人随后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为什么销售营销重点关注食品配送行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销售营销聚焦外卖行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外卖行业就业群体众多,贴近百姓生活,模仿门槛低;正是外卖骑手工作辛苦,经常面临用户投诉、食物被他人偷窃等风险,因此更容易赢得公众的关注和同情。

销量不佳的背后其实是流量生意

造假、上演短视频的套路曾多次被媒体曝光。为什么还有人相信?对此,有网友表示:“看他穿着外卖制服,我还以为他是真正的外卖小哥呢。”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从短袖衬衫到夹克,高仿外卖工作服在电商平台上随处可见。 11月7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外卖工作服发现,不少商家都在销售外卖工作服,而且价格并不高,有的外卖外套甚至低至30元。仅从产品外观来看,很难分辨出这些产品与官方外卖工作服有什么区别,而且不少商家还标注了“官网正品”、“官网新款”等字样。

不过,外卖平台一名工作人员表示,骑手工作服只能通过骑手APP内的骑手服务商城获取,其他渠道均未授权销售。

有了服装、道具后,一些博主为了追求利润,专门设计剧本,利用剧情解读来吸引流量。也有利用争议话题来吸引注意力的情况。获得一定流量后,一些博主会通过流量广告或者直播带货来赚钱。

“‘骑手惨’背后其实是一桩流量生意。”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薇薇表示,近年来,“惨”已成为短视频平台获取流量的典型伎俩之一。从“哥哥考上北大,弟弟辍学卖苹果”,到网上热议的“凉山蒙养拍卖惨案”事件,再到如今的“外卖骑手带着生病的孩子去医院”虽然形式在变,但销售残酷营销、利用公众商誉牟利的本质却没有改变。

冒充骑手乱象亟待整治

“冒充骑手卖惨营销,利用了公众的善意,欺骗了网友的感情,不仅伤害了靠骑车稳赚不赔的骑手,还可能迷惑公众,让真正有困难的骑手受到阻碍。”更糟糕的是,一些博主和网红以错误营销的方式兜售假冒伪劣产品,已经涉嫌违法犯罪。”对于此类虚假短视频,必须严格监管,严厉打击。

张成刚还认为,冒充骑手拍摄的虚假视频会让社会对骑手的社会地位形成错误认识,认为骑手群体陷入困境,而忽视骑手群体的多样性,从而损害骑手群体的多样性。骑手的专业形象。另外,这种视频如果翻了,会导致公众对骑手群体的同情心被侵蚀,降低人们对骑手群体帮助和支持的意愿,影响到真正需要帮助的骑手。

“虚假视频在煽动情绪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公众对平台经济模式的偏见和误解,使平台经济中的利益关系复杂化,进一步影响骑手与平台、网站的关系。”张成刚表示。

记者注意到,江苏泰州一博主冒充骑手发布“骑手工资低、平台扣费”的虚假视频后,给当地外卖网站的日常工作管理造成严重困扰。骑手频频举着视频询问是否真的存在那些不合理扣分的情况,同时公司在招募新骑手时也频频遭遇由此引发的质疑。

对此,张成刚建议,短视频平台应通过升级技术手段,加强短视频内容的风险控制,提高识别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内容的效率。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加大对恶意制造虚假内容的博主或团队的处罚力度。

中国社科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也提出,短视频平台企业应建立健全发现识别、及时处置等相关措施,特别是针对频发的内容领域。面对高风险,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充分、有针对性的防控模型。一旦发现、识别虚假内容,必须及时处理,防止造假者有机可乘。

记者 杨兆奎 《工人日报》(2024年11月8日第05页)

分类: 股市
责任编辑: admin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