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工程师下场种地,伏羲农场引领智慧农业新模式
有中科院工程师在农场工作,伏羲农场的社会关注度自然不会低。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国家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支持中科院继续探索总结“伏羲农场”模式。伏羲农场还被列入国家数据局发布的第二批“数据元×”典型案例。
伏羲农场受到关注,当然离不开领导者工程师的身份,以及诸多先进的智慧农业技术。模型、算法、数字孪生……目前流行的大部分术语和方法都可以在伏羲农场找到。农业最大的变化正是来自农业之外。很多工程师怀着一种朴素的情怀,想要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面貌,给农业带来更多现代元素。在开发应用过程中,他们没想到自己慢慢地从工程师变成了新农民。这让人们对农业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发展智慧农业是农业领域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催生重大突破,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农业。我国数字化养殖探索已经开始,智能农机应用取得重要进展,智慧大田农场建设取得多项突破,畜禽养殖数字化、规模化同步推进。但无论是关键技术装备还是应用广度和深度,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关键是智慧农业的数据库还不够稳定。
推进智慧农业,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尊重现实。目前,伏羲农场是智慧农场的典范。所谓示范,意味着引领、示范,但也意味着普通农民、家庭农场还远远落后。农业是一个以生物体为对象的产业,也是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最复杂的领域之一。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小农分散为主,信息化建设相对不足。新一代信息技术短时间内很难普及,改变生产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智慧农业的应用并不意味着实际效果。一些经营主体难免会犹豫不决,经营理念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过去,农产品电商是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相结合实现弯道超车的成功范例;现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智慧农业是当下最需要推广的农业领域新生产力。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正确认识数据在农业中的作用逻辑。在传统农业时代,农民很容易迷信经验;在我们加快迈向现代农业的今天,农业生产和管理也必须避免数据迷信。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拥有所谓的大数据就可以解决行业的所有问题。毕竟,由于采集手段、范围和方法有限,可能存在不准确的情况,分析结果也可能被曲解。
对于农业来说,小数据转化为大数据,生活数据更加可持续。农业数据具有高分散性、高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多方农业数据的积累和灵活利用是智慧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基础。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机械化和智能化并行阶段。存在农业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格式不一、集成应用不足等问题。这恰恰对数据采集和分析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逐步建设适合领域的高质量数据系统,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拓展重点领域应用,用数据解决行业问题、促进效率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促进数字工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政策体系”,强调“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普及应用”整个链条的技术。”对农业来说,要把数据作为与网络一样重要的基础工程,加快建设天地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拓展数据采集渠道。以“大场景、小切口”的方式融合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更多应用场景,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和预测预警功能。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