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荒滩变稻田,黑龙江秋收现丰收场景,科技力量助力
三年前,由袁隆平院士发起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科技部批准,设立华南、华东、西北、东北四个区域中心。其中,东北中心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立足黑龙江这个面向三省一区的盐碱地生态区。今年,东北中心在选育优质耐盐碱水稻品种的基础上,针对苏打盐碱土板结、 pH值高、总盐含量高、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重的土壤。以技术为基础,利用微生物有机肥、多组分控失肥、S诱导抗生素、抗盐剂等物化产品,开展提高中盐碱地生产能力的综合技术示范。碱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东北中心全方位苏打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基地,第一年就对pH值为10.5的重度盐碱地示范区进行了改良,种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水稻品种“龙稻202”。 ,示范面积500亩,采用“五合一”集成技术。经专家实际收获测试,亩产达到400.13公斤。土壤有机质从0.8增加到1.3,pH值从10.5下降到9.0以下,盐分从0.6%下降到0.3%。
“产量测试结果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农民要相信科学。”农民江风雪兴奋地说。今年年初,他刚刚开始在盐碱地种植水稻。他对相关技术了解不够,到处寻求帮助。后来,他找到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专家为他提供了技术指导。他们不仅筛选出耐盐碱品种,还整合配套栽培技术。 ,当年实现盐碱地改良、种植、粮食生产。
在安达市仙源乡八里岗村历经5年改良的土壤pH值为9.0的中重度盐碱地示范区,“微生物有机肥+多组分控失肥+肥料”一体化模式S-引诱剂+抗盐剂”和单一模式“多种防失肥+S-Baducin”、“微生物有机肥+S-Baducin”等四种技术模式“抗盐剂+S-Baducin”分别进行试验,水稻亩产突破400公斤,其中综合示范田产量达到436.8公斤,比常规施肥增产16%。模型。
“在‘因地制宜’培育优良耐盐碱品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综合技术也是提升盐碱地产能力不可或缺的科技密码。 ”东北中心大庆实验站卞景阳博士表示,五年来,他们团队不断总结创新,形成了耐盐碱品种筛选、土壤改良技术、优化栽培技术的一体化模式。 。
招远县朝更蒙古族乡小建屯耐盐碱水稻示范基地,土壤pH值为9.2。专家选取生长均匀、有代表性的田地进行实际收获和测产,亩产达到494.9公斤。 “我的地属于中度盐碱地,今年是种植的第一年,结果是一片荒地,寸草不生。年初,我在专家的指导下种植了‘龙稻209’,经常来给我技术指导,你称了一下,稻穗的数量比之前想象的要多。”种植者王成坤说。
在招远县、安达市盐碱稻区,东北中心在pH值为9.1的盐碱地上育成耐盐碱水稻品种“龙稻124”,亩产528.5公斤; “松粳60”和“松粳83”在pH值为8.7的盐碱地上,“龙粳1755”亩产分别达到534.2公斤和530.1公斤; “龙井1755”在pH值9.0左右的盐碱地亩产达到489.64公斤……此外,硅菌协同提质增效技术示范区100亩产pH值为9.1的盐碱地达到420.35公斤,同比增长9.83%。
喜人数字的背后,是东北中心坚持“因地制宜”和“因地制宜”双向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目前,中心已审定推广2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水田平均亩产量从不足30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累计推广面积已超过1000万英亩。
“盐碱粮食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得益于科研人员通过长期科研和生产实践,选育出优良耐盐碱水稻品种和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和科技手段。”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主任、黑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卢树文表示,未来该中心将以培育高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为基础,培育高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寒冷地区产量高、品质高、适应性广,通过科技企业合作,整合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该发展模式使盐碱荒地变良田,为寒冷地区耐盐碱水稻产业发展壮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董庆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